实干争先 创新突破
永康:奋力在高质量赶超发展中挑大梁走前列
沈 超 徐贤飞 倪梦萱
春天的丽州大地,处处迸发生机活力。
前不久,包括工业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基金、芯片制造、生物科技等在内的16个项目在永康市签约,彰显了院校、企业、金融机构选择永康的信心。
信心源于发展。过去一年,永康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统筹打好“五战双强”行动组合拳,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优势不断凸显,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一组数据,彰显永康经济的活力和韧劲——2024年,永康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外贸出口增长20.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7%,赛迪县域综合实力、投资竞争力排名分别跃升至全国第67位和第23位。
干字为先,落实为要。今年的永康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掀起新一轮“五战双强”行动浪潮,确保“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加快建设“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奋力在高质量赶超发展中挑大梁走前列。
从制造业起步,以民营经济、实体经济见长的永康,正在各个关键领域乘势而上、抢抓落实、闯关突围。
科技创新乘势而上
永康强项在工业。做强优势,就要擦亮“永康制造”金名片。
锚定雄厚的五金制造产业基础优势,永康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大力开展产业强链行动,高质量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作,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迭代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无疑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引擎。“我们建立了反光材料研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上百人,近几年每年研发投入将近8000万元。”在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浩亨分享了该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得益于研发投入上的大手笔,道明公司近年来在反光材料领域的创新不断向纵深发展。从第一代玻璃微珠型反光膜迭代至第二代三棱锥体微棱镜型反光膜,再到2022年第三代全棱镜型反光膜问世,道明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国内反光材料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时,该公司在石墨烯等新材料领域持续发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在永康,越来越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从过去的拼成本、拼价格,转向拼科技附加值。这源于永康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点,帮助企业练好科技“内功”,增强创新内生动力——一方面推动“科工贸”一体化,打通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融合的通道,在产业前端做强研发设计,在制造中端做强智转数改,在销售后端做强“直播+平台+跨境电商”渠道,把各类创新落到具体产业链上,构建“应用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协同模式,形成科工贸一体化业态;另一方面推动“教科人”一体化,打通高校创新资源、产业创新需求通道,建立“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深入开展科技架桥,破除人才机制障碍,把院校、企业、人才、金融牢牢绑到创新链上,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永康还高度重视科创平台建设。2024年,永康加快融入浙中科创走廊,实体化运作长三角五金研究院、高新技术研究院,启动之江协同创新研究院杭州中试基地建设,完成科创强基项目投资9.1亿元,促成技术交易58.42亿元。2024年,永康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9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4家,2家企业获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发展新兴产业是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增长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的战略选择。永康立足“3+2”产业体系,加速布局新兴产业,按照“一链一图一团队一基金一清单”工作体系,深化专业招商、资本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招商模式,抢抓优质项目快落地、快投产,聚力推进项目招大引强、新兴产业聚链成势。为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永康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了涵盖航空产业的多支产业专项基金,谋划建设航空产业园,为打造现代化航空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
对外开放实招频出
作为外贸大市,对外开放是永康的鲜明标签。
在永康东站,电动工具、保温杯等五金产品,正通过海铁联运班列源源不断发往海外。“相比公路运输,海铁联运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进提费’,可为企业节省15%的货运成本。”永康陆港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铁路与海路紧密连接的运输方式,是对传统多式联运模式的一次深度革新和重大突破。外贸货物可以通过海铁联运路线运至港口,再通过远洋货船运往世界各地,有效改变了过去区域内依靠公路运输的物流方式。
自2021年开行永康东站—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以来,永康通过持续的市场探索和体系建设,打造形成了“一站多港四线”多式联运新模式,即永康东站—温州港—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的公铁水海多式联运,逐步形成了以永康东站为枢纽、覆盖周边地区、向外辐射亚欧大陆的海铁联运网络。
数据显示,2024年,永康共开行海铁联运班列449列,运输集装箱9.39万标箱,同比增长24.81%。海铁联运跑出“加速度”,为永康外贸出口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全力建设开放强市、贸易强市,永康加速打造国际陆港。
在中国(永康)五金物流港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各司其职,各种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忙景象。
五金物流港位于永康南部,前仓与石柱交界处。目前该项目在抢抓工程进度,确保2025年完成路面工程。物流港的建设,可以将永康打造成浙中地区公铁联运中心、永武缙五金产业带物流中心、永武缙五金制造产业原料配送中心和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后预计综合货运量可达2000万吨以上,催生五金材料交易额超2000亿元以上。
永康是“全国百佳产业集群”——永武缙五金产业集群的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五金产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五金产业集聚度居全国第一。为了实现城市空间发展和物流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实现物流的“出城入园”集聚整合,近年来,永康着力构建以五金物流港为核心、金台铁路永康东站为依托、五大对外物流大通道为支撑的“枢纽+节点+通道”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做大做强海铁联运班列,加快推动杭丽高铁、义龙庆高速、金武永东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落地,全力打造国际陆港。
跨境电商为“永康制造”开辟新蓝海。“2024年我们开通了AI带货数字人直播,流量得到大幅提升。”金华市海杰进出口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公司每天采用白天真人直播、晚上AI数字人轮播的方式,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进行同步直播。通过跨境电商直播,海杰公司实现了品牌出海,已在全球150多个国家进行商标注册,与80多个国家的合作方签署授权代理协议。
永康市深化“五金制造业+国内外贸易”双轮驱动,大力推进“直播+平台+跨境电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陆港+产业+城市+贸易”的高能级开放空间体系。同时,创新发展跨境电商综合服务业,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实施“永康五金品牌出海”行动;创新发展五金贸易生态,加强与船运公司合作,构建外贸服务生态。日前,永康获得省跨境电商综试区重点项目专项激励、全球五金营销网络获评省“一号开放工程”最佳实践案例。
要素保障闯关突围
前不久举行的全省2025年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金华分会场,设在永康经济开发区老长城工业产业园区及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施工现场。
“老长城区块历经40多年发展,面临着空间低效之困、土地碎片之困、产业升级之困。”永康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投资53亿元,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1918亩,带动现代五金、电子信息等300多家企业转型升级,变“脏乱差”老旧园为“高精尖”百亿产值园区。项目建成后,智能制造、科创引领、产业孵化、生态居住等七大功能区将形成“15分钟生态园区”,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
永康五金产业发达,但工业用地不足、发展空间受限是制约转型升级的难点和卡点。因此,如何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把有限的建设用地用在刀刃上,成了永康破题的关键。
在永康市花园大道旁,一座现代化产业园区——现代五金产业服务综合体已拔地而起。现代五金产业服务综合体的前身是永康老陶瓷厂,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该区块土地权属复杂,并存在布局松散不合理、安全隐患严重、配套设施缺乏等问题,亩均税收不足1万元,属于典型低效工业用地。
“我们采用政村企协同改造模式,国企牵头,政府、村委会和企业三方协同,对整个陶瓷厂区块进行低效工业用地整治。新园区建成后,建筑面积从4.9万平方米增至95.4万平方米。”现代五金产业服务综合体项目经理蒋昔胜说,现代五金产业服务综合体围绕科技强基、产业强链、渠道强企,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已招引11个亿元以上项目入驻。
近年来,永康不断深入实施全省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聚焦“港”“廊”“链”主战场,打好“五战双强”组合拳,按照“一年掀热潮、两年大变样、三年成趋势”的总体部署,大刀阔斧推进低效工业用地和低效企业整治。
围绕城镇发展空间拓展,永康还进行“城镇开发边界外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和“村集体用地盘活”两大改革,以此深挖村级低效用地潜力,推动城乡发展。
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永康已整治低效工业用地25179亩,其中集中连片整治7089亩,通过收回(收储)、企业自主改造等方式实施改造项目169个,改造后预计新增标准厂房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带动固定资产投资166亿元。接下来,永康将继续通过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将好项目、新项目集聚成势,变资源“闲置存量”为发展“优质增量”,不断推动新产业、新动能的培育和成长。
在此基础上,永康聚焦企业投资项目建设审批全链条,形成“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竣工即交证”等“即”系列服务体系;企业综合服务中心高效运行,为企业提供“套餐式”全生命周期服务;省内首家五金行业国家级知识产权快维中心——永康(五金)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成投用,企业专利审查授权时间由以往6个月缩至目前最短3天……立足企业所需所盼,永康创新路、优服务,聚力打造营商环境更优级,进一步营造舒心安心的创业创新环境。
(本版图片由永康市委宣传部、永康市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