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专版

文章导航

让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

钱塘(新)区:以“新”作答时代之问

杜平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一步一履总关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新春伊始,全省聚焦“4+1”重要要求系统谋篇布局,全力推进创新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高能级开放强省、高水平文化强省、新时代党建高地建设。杭州“头雁”先飞,一鸣惊人。杭州现象级新锐科创企业矩阵引发关注,“杭州现象”不胫而走,成为展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解码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样本。

  面对鲜花着锦的盛赞,杭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谋划下一步如何乘势而上,让蓬勃创新的火种绵延成燎原之势,补齐短板、砥砺前行。日前推出的《新潮起钱塘——杭州高质量发展谱新篇》特别策划,回应“杭州下一步怎么干”的追问,聚焦杭州全面落实“4+1”重要要求生动实践,看看“头雁”下一程怎么飞!

  加快在科技创新上攻坚闯关、在共同富裕上扎实探路、在改革开放上续写新篇、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新的时代考卷当前,作为浙江首个省级新区,杭州市钱塘区以勇立潮头的姿态,全面落实省委、市委部署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让创新成为钱塘产业发展的最强动力,高水平建设产业新城、高质量打造一流新区。

  钱塘江畔,东风骀荡,一个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的新区,正在拔节生长。2024年,钱塘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700亿元,位列杭州第一;进出口总额连续4年破千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居全省第二,创新指数跃居全省前三。

  科创聚力

  高原之上再攀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创新”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特别是如何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话题。

  正如钱塘区委主要负责人所言,钱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靠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从科技和产业发展现状看,一方面,我们拥有中科院杭州医学所、浙大智能创新药研院、14所高校等一大批高能级科创资源;另一方面却也面临着企业创新活力还不够足、产业质效还不够高等短板。”为了破解新的“成长的烦恼”,钱塘通过搭建平台和健全机制,加快做深做透“教科人一体”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

  架好成果转化的“路和桥”,建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钱塘拥有14所高校与25万师生的“智库”资源,正在按照生态圈建设的理念思路,打通机制创新的卡点堵点。比如,以“博士入企”“科技副总”等机制为企业创新发展“提速”。在杭州众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来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梁素霞,挑起光伏电池技术研发的大梁,不仅帮助企业拿到两项发明专利,还和企业一起申请到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和杭州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目前,这项行动已助力847位博士走进258家企业,促成校企技术交易额超4000万元。

  企业,是最活跃的科技创新主体。通过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钱塘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让企业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当先锋。数据显示,钱塘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数量均保持浙江省第一梯队。近日,葆元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生产的己二酸他雷替尼胶囊获批上市,这是钱塘首款自主培育的创新药。不止葆元医药,钱塘进入临床试验的创新药数量多达90个,预计未来每年钱塘都有1—2款创新药注册上市。

  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钱塘激发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当下,钱塘正大力实施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推动浙大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省飞机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提能增效,助力大平台催生大效应。“我们将借助人工智能优势助推更多科研成果加速落地,预计今年或明年有1—2款新药获批临床。”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副院长曹戟说。

  坚持创新制胜,钱塘以“再造一个杭州工业”的胆识气魄,努力在高原之上再攀峰,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主平台。

  融通世界

  乘势而上再出发

  3月21日,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在钱塘正式揭牌落地,将通过3—5年的努力,争取将中国合作中心基本建成为我国与金砖国家经贸合作交流的重要阵地,服务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发展的重要窗口,增强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合作促进的重要引擎和助推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创新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成为服务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新平台机制。

  金砖国家特殊经济区中国合作中心的落地,是钱塘以高水平开放的缩影。瞄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当下,钱塘正在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数字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提能升级,围绕发挥海外发展平台“桥头堡”作用,加快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内国外双循环战略枢纽上取得新突破。数据显示,钱塘已成为省、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集聚1800多家外资企业,拥有78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136亿美元。

  基础设施升级,打开开放发展新天地。地下,钱塘江隧道盾构已启动;地上,钱塘站站房顺利完成首根钢柱吊装……作为杭州新一座大型铁路枢纽,今年以来,钱塘高铁加快建设,未来将实现与上海虹桥机场、浦东机场的快速通达,让长三角1小时通勤圈成为现实,进一步放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包括高铁站在内,钱塘持续完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以基础设施“硬联通”扩大开放,比如,着力建设下沙港、临江码头,2024年新增下沙港内外贸航线8条。

  面对全球经贸规则加速重构,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3月13日,一批户外用品、首饰等上万件跨境电商商品,搭乘国际公路运输公约运输(TIR)车辆从杭州综合保税区启程,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口莫斯科,这是杭州首批“TIR+跨境电商”模式出口货物,标志着钱塘跨境电商出口拥有了一条新通道。据悉,TIR系统是建立在联合国公约基础上的国际跨境货物运输领域的全球性海关便利通关系统。截至目前,钱塘已形成52项市级以上制度创新成果,入选数量省、市领先。

  推动营商环境建设走在前列,钱塘还迭代升级对外开放领域增值化服务,助推广大中小企业产品更快“走出去”抢订单。在江海之城,钱塘打造中企国际服务中心,搭建有“政务服务+商务服务”两大功能的线上线下服务体系,汇聚由“专业服务+产业服务”构成的多家服务机构,全链条一站式赋能企业全球化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新路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打造一批标志性外贸企业、平台型企业,不断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钱塘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赋能

  全域共富再跃进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时,作为产业大区,钱塘展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硬核实力,还有深厚多元的文化底蕴。在钱塘区河庄街道的蜀山,共出土文物232件以及大量的印纹硬陶、泥质陶、夹砂陶和原始青瓷等遗物,这些出土的文物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

  在传承中激活创新动能,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钱塘以文化之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据了解,2024年全区共有规上文化企业156家,实现营业收入190.8亿元,同比增长11.3%,增幅位列全市前列;相关优秀文艺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项10项,省文化精品工程立项19部;拥有22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以创新融合为引擎,钱塘大力探索“文化+”,在守正创新中繁荣人文经济。比如,以优势赛道为重点,钱塘加快项目引育、产业集聚、人才培养,力争在微短剧、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领域引育一批带动性强、创新性高、竞争力突出的链主企业和总部项目。以微短剧为例,钱塘汇集九州文化、掌玩网络、麦芽传媒等优质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产业主体,初步形成“微短剧生产—微短剧分发—后端商业开发”的产业生态体系。不久前,掌玩网络投资2亿元在钱塘拿地,建设企业总部大楼。

  以人民幸福为目标,钱塘做优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描绘文化繁荣惠民新图景。在临江街道,今年1月,知青文化园暨青橙乐园项目开园,以研学实践教育和亲子游乐为重点,打造“思政研学馆”“青春饭堂”等20余个特色子项目。此前,钱塘已投用金沙湖大剧院、钱塘图书馆、钱塘非遗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

  以“文化之光”照亮共同富裕之路,钱塘突破“扩中”“提低”两大关键,在缩小“三大差距”上走在前、作示范。2024年,钱塘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42,蝉联全市第一。在全区新春第一会上,钱塘亮出共富“路线图”,将聚力聚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打造高水平文化强区等四大板块。其中,在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方面,钱塘将做深做透“土特产”文章,梯次培育一批产值超1亿元、10亿元的全产业链。

  关键之年,需有关键之为。“我们激昂勇立潮头的豪情壮志和爱拼才会赢的精气神,坚定不移干好难而正确的事,努力将‘高水平建设产业新城、高质量打造一流新区’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钱塘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浙江制造大区的新机遇

杜平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作为制造大区,钱塘发布未来三年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既是对“创新浙江”战略部署的精准响应,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步入深水区时,寻求新发展动能的迫切需求使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演变加速演进,钱塘迎来重大战略机遇窗口。其一,人工智能革命催生产业质变,依托人工智能,可加速生物医药领域的药物研发周期,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与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范式重构;其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与地方产业基础深度耦合,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赛道,与钱塘区内已形成的“车药芯化航”产业矩阵形成战略共振;其三,产学研用协同融合,创新生态加速成型,14所高校资源与众多产学研平台、“博士入企”“科技副总”等机制,为钱塘区内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制造业与服务业等多重维度的深度融合提供创新引擎。

  和许多制造大区一样,钱塘也应认识到,当前全球经济增速周期性放缓,内外环境考验随之而来。围绕“4+1”重要要求,钱塘紧紧围绕“车药芯化航”,“陆湾空一体、教科人协同”,着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实施构建“人工智能+”场景矩阵。同时,借助“千万工程”引领缩小三大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积极形成“产业造血—居民增收—消费驱动—城市扩容”的良性循环。

  (本版图片由钱塘区委宣传部提供)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0 钱塘(新)区:以“新”作答时代之问 2025-03-24 浙江日报2025-03-2400004;浙江日报2025-03-2400007;浙江日报2025-03-2400011;浙江日报2025-03-2400017;浙江日报2025-03-2400019 2 2025年03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