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破难题 以实干促发展
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十项典型经验走向全国
沈 吟 陈仁燕 何逸玮
2021年8月,中国残联出台《关于支持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支持浙江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全国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积累实践经验、提供省域范例。3年多来,浙江以改革破难题、以实干促发展,在残疾人保障、服务和发展等方面形成一批有亮点、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去年11月,中国残联专门发文,向全国推广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首批十项典型经验。
“残疾人之家”建设、残疾人异地帮扶性就业、孤独症关爱服务、援疆助残、无障碍环境建设、数智助残、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科技助残、维权服务、托养服务等富有浙江特色的经验做法,正从浙江走向全国。
打造全面覆盖的
“残疾人之家”助残服务平台
走进嘉兴振阳“残疾人之家”,10多位残疾人正在手工串制服装吊牌。依托“以工养残,以工代疗”模式,残疾人可以在这里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截至2024年底,像嘉兴振阳这样的“残疾人之家”,浙江已建成1662个。“庇护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片”,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残疾人之家”建设,率先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庇护智力、精神和其他重度残疾人3.73万人。
据了解,“残疾人之家”建设连续4年被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从单一政府主体到社会多元共建,从单一建设补助到持续运营支持,从单一残联管理到专业团队运营,从单一残联考核到专业星级评价,从单一照料到综合品质服务……浙江迭代推进“残疾人之家”建设,制定发布全国首个《残疾人之家服务与管理规范》省级地方标准,率先出台《残疾人之家星级评定办法》及操作指南,打造了残疾人的温馨家园和助残服务的重要平台。
创新建立残疾人异地帮扶性就业
工作机制
2024年,来自丽水的聋人姑娘小叶,应聘到宁波某电子企业。现在,她已能够在流水线上娴熟操作设备。为帮助山区海岛县困难残疾人实现异地按比例就业,浙江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异地帮扶性就业工作机制,188家帮扶性就业基地架起山海协作桥梁,近3000名像小叶这样的残疾人走出山区、海岛,实现异地就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实现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关键。浙江建立“残疾人之家(劳动场所)—来料加工(劳动项目)—残疾人(用工对象)—企业(劳动关系)”的异地按比例就业机制,让经济发达地区残疾人就业岗位与山区海岛县残疾人进行跨区域匹配。各地残联齐抓共管、指导监督,支援地和受援地残联密切协同、共享信息,确保了工作程序和措施的合法合规。
创新打造孤独症全周期关爱服务体系
杭州市杨绫子学校的智慧树咖啡馆里,24岁的孤独症青年小王正在制作一杯拿铁,完成后店长给了他一朵大红花。这家特殊的咖啡馆在杭州已经火了10多年。
面对逐年增长的孤独症群体,浙江创新打造全周期关爱服务体系,从0—6岁孤独症筛查干预到学龄期融合教育,从职业技能培训到财产信托保障,政策链环环相扣。如今,在温州,“壹星酿”烘焙坊大龄孤独症学员制作的曲奇饼干进驻星级酒店;在绍兴,海亮“融爱星面馆”孤独症青年制作的葱油拌面成为网红产品。
浙江将孤独症儿童康复补贴提至每人每年3万元,11项涉及孤独症患者的治疗项目纳入医保,238家定点康复机构形成全省服务网络,为孤独症群体及家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帮助他们过上“有尊严、无障碍、有品质”的生活。
组合拳打造援疆助残“金名片”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植入小娜扎体内的人工耳蜗开机。在康复老师的引导下,她喊出了一声“妈妈”。
在新疆,许多听障儿童像小娜扎一样第一次听到了世界的声音。自2021年起,浙江、新疆联合推进“启明行动”等举措,合力打出集医疗救治、康复服务、特殊教育于一体的援疆助残组合拳,持续深化援疆“输血”“造血”联动机制。浙江组派一流医疗救治专家团队,在人工耳蜗植入、角膜移植、心脏病介入、助视设备验配、助听设备验配等方面完成678名残疾儿童医疗救治;助力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全疆唯一地州级重度聋儿人工耳蜗救助定点手术医院;培养当地医疗人才41人,为听力、视力患者救治奠定坚实人才和技术基础。
浙江持续投入资金援建阿克苏地区启明学校,改造提升库车市启智学校,依托“浙—阿特殊教育发展联盟”,培养培训特教老师89人次,帮带徒弟50人次,并创新实施残疾学生跨省域贯通培养。
擦亮“全链条”无障碍环境建设品牌
在杭州湖滨步行街,游客王女士坐在轮椅上完成了购物之旅。西湖景区无阶梯步道、无障碍机动车泊位、公厕无障碍设施、低位服务台……这些处处可见的暖心关怀让她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进“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擦亮具有浙江特色的“全链条”无障碍环境建设品牌,帮助残疾人、老年人等有无障碍需求的社会成员走出家门、平等融入社会。
浙江将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重要公共服务场所无障碍改造等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率先制定《无障碍家居设施建设规范》等12项无障碍领域标准。省残联、省财政厅、省建设厅联合实施“十四五”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从2018年起,浙江启动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工作,目前已创建821个,“十四五”期间共完成2507个重要场所改造。随着无障碍设施日益完善,残障人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奢望。
推进全生命周期
“数智助残”服务体系建设
登录“浙里办”的“数智助残”平台,杭州的小林在“辅具智配”一键申请,完成后即可送货到家。这个应用场景自上线以来,共处理工单66733件,服务率超90%,被评为2023年度省数字化改革数字社会领域优秀案例。
杭州以“数字赋能+制度创新”构建全生命周期“数智助残”服务体系,奋力打造“数智助残先行市”。“数智助残”这个覆盖杭州市25万持证残疾人的系统,提供全领域、全流程的助残服务。该平台数字驾驶舱汇集康复服务、特殊教育、就业增收、托养照护、社会保障、文体法治、共同富裕7个方面关键指标,依托电子地图实时更新残疾人信息。据统计,平台的59项服务事项中,服务申请平均响应时间15小时,办结平均时间从35天下降到5.5天。
迭代推进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工程
老旧的管线被取而代之,斑驳的墙面被粉刷一新,家里还加装了扶手等无障碍设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家庭居住需求不断提升。全省各级残联根据残疾人家庭居住需求变化稳步推进相关工作。从“遮风避雨”工程,到“慈善助残危房改造”项目,再到“净居亮居”,如今,不少困难残疾人住进了明亮整洁的房子,家居环境焕然一新。
看着改造一新后的卧室、厨房、卫生间,丽水市莲都区残疾人老周连说三个“没想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以丽水为例,当地依托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设立“浙西南残疾人共同富裕发展专项基金”,整合“善居工程”“家庭无障碍改造”“危旧房改造”等项目资金,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物,为“净居亮居”项目提供资金保障。2021年至2024年,全省共完成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6000余户,残疾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有效提升。
科技助残赋能残疾人品质生活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也为广大残疾人康复健身、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2024年12月,中国·浙江残疾人未来科技运动会暨长三角科技助残·辅具创意创新大赛在杭州成功举办。这场融合了脑机接口、智能仿生肢体、AI眼镜等前沿科技的比赛,让大家大开眼界,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在助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失去右臂的小李用智能仿生手写下“共同富裕”四个大字的场景让人们感叹不已……包括强脑科技等在内的高科技企业,正在用科技成果惠及更多残疾人,让科技更有温度。
浙江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探索促进高科技辅具企业发展与推动助残工作同频共振的科技助残新路径,出台新版《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服务实施办法》,首次将智能仿生手等多款高科技辅具产品纳入目录。据悉,省残联将继续深入了解掌握残疾人实际需求,探索建立科技助残供需对接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推高科技辅具产业发展,积极推进高科技辅具进社区、进“残疾人之家”等助残机构,不断扩大高科技辅具与技术的展示、体验、应用,持续擦亮广大残疾人美好生活底色。
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残疾人维权服务机制
从湖州市安吉县残联工作人员手中接过5万元的司法救助金,残疾人家庭、低保户潘大爷心中沉甸甸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自2021年起,安吉县残疾人维权服务站建在“家门口”,服务“家里人”。以“人头清、矛盾清、隐患清”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作用,网格化、多元化、整合化开展残疾人隐患包干排查。通过涉残信息及时掌握、集中会商、科学研判、第一时间介入、全过程跟踪、闭环化处置,全力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各地将残疾人维权纳入矛盾调处化解中心;完善法律救助工作机制,率先在省级层面设立残疾人维权指导中心,全省县级以上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实现全覆盖;组建爱心助残律师团,由专业律师为残疾人工作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浙江省残联积极构建权益保障多方协同机制,开展多元化涉残救助帮扶,以法治力量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探索县级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新路子
春天的阳光,带来无尽的暖意与希望。台州温岭市残疾人托养中心的农疗康复基地里,残疾人老吴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做简单的农活。
据了解,针对公益性专业托养服务机构不足或已有机构专业性不足、管理粗放等问题,温岭市推进多元化运营、内涵化发展、规范化建设,将残疾人托养中心打造成集托养、康复、工疗、农疗、培训于一体的公益性托养机构。在精神康复中心,引进先进康复设备和专业医疗团队,为接受托养服务的重度精神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精神治疗。在幸福农疗康复基地,成立农疗康复互助小组,定期开展农疗活动,提高残疾人劳动、社交能力;工疗车间与企业合作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带动温岭23个“残疾人之家”实现辅助性就业,形成“托养+就业”闭环……温岭市残疾人托养中心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的托养服务,被中国残联授予全国“阳光家园”示范机构。
托养照护是重度残疾人家庭最为急难愁盼的问题,温岭市残疾人托养中心正为缓解“照护难”交出浙江答卷。
专家之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3个月后,中国残联就印发了《关于支持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随后会同中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并支持浙江大学建立了“残疾人共同富裕研究中心”。
3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同步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和残疾人共同富裕,残疾人劳动参与、社会保障和各类助残服务的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各项指标位于全国前列。同时,浙江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先进技术的有效运用,创造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些经验,既有提高残疾人保障和服务水平、改善残疾人生活状态的有效举措,又有增强残疾人发展能力、促进就业增收融入社会的成功经验,还有平台建设、机制创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各种探索。由此可见,浙江省的残疾人事业发展与“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称号是完全匹配的。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在与健全人一起走向共同富裕的征途上,需要特别的帮助。浙江省的助残共富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今后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任务依然繁重。我们期待浙江的残疾人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同时希望浙江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为全国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全国残疾人朋友共同富裕,作出浙江特有的贡献!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教授 何文炯
(本版图片由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