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稻源 千载婺学 百工艺都
金华着力擦亮“婺文化”标识
傅颖杰 徐贤飞 李晓艳 陈丽媛
“金华最有名的是文化”,一句话赋予了金华新时代文化新发展的更高期待。
梳理缤纷的金华文化脉络,这里有最能体现金华文化历史厚重与鲜明特色的“稻源文化”,“万年上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这里有传承千载的“婺学文化”,讲究“经世致用”“立德育人”,崇德向善成为金华人日常行动的道德准则。还有金华火腿、金华府酒、东阳木雕、婺州窑、浦江书画、永康五金等,自古勤劳的婺州人以灵巧双手呈现“百工百艺文化”,构成了金华独特的艺术风貌。
在积极筑牢文化根基,打开创新空间的同时,一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金华样板图正在徐徐展开。
稻源
“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当同学们翻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这一课中,可以看到以下内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义乌桥头遗址等,发现了早期栽培水稻的遗存。
上山文化代表着浙江万年文化之源。从2006年命名上山文化,到2021年上山遗址列入我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再到万年上山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科书,上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断被发掘、越来越受重视。
“上山文化是金华保护传承中华文明最鲜明的标识。”金华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金华深入实施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上山文化立法,加快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和上山遗址博物馆建设,积极推动上山文化遗址群申遗,彰显上山文化中华文明起源“启明星”地位。
今年3月,金华又新发现2处上山文化遗址,分别是婺城区清塘下村的园上遗址、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上境村的木禾山遗址。至此,浙江省上山文化遗址群达到24处,其中17处在金华。
在保护好各处遗址的基础上,金华持续推进考古发掘保护与研究,依托“上山文化研究中心”“上山文化遗址联盟”等4个高能级研究平台,建好研究课题库、专家团队库、学术成果库,探寻上山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深入阐释上山文化价值。5月24日,《科学》(Science)刊发“上山文化遗址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十万年演化史”上山文化重要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浦江召开。这项成果的关键证据就来自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遗址记录了水稻10万年以来从野生稻分布到最终驯化的连续证据: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经在长江下游地区广泛分布;大约在24000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稻;大约在13000年前,开始了野生稻驯化前栽培;大约在11000年前,野生水稻完成驯化。
在浦江县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300亩稻田连绵起伏,形成全国首个田间稻作博物馆。这里开创性地种植了1950年以来的66个不同年代的水稻品种,全面展示水稻品种变迁史。同时利用幻影成像、多媒体电动地图、电子沙盘等技术,陈列了上山遗址出土器物、考古发掘现场及上山文化遗址群等内容,力求真实地还原上山先民的生活场景。2016年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开放以来,已接待观众约180万人次,成为金华乃至浙中地区的文化新地标。
“今年我们正稳步推进上山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上山遗址博物馆展陈工程、上山遗址环境整治工程等,编制公园二期建设方案。目前上山遗址博物馆建筑方案已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年底将完成上山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建设,争取明年开馆。”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博物馆将通过陈列展示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情景模拟、数字化技术等,充分展示上山文化的内涵价值,让大家全面了解上山文化,感受上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
近一年来,上山文化还频频亮相高端展陈。去年12月,在埃及成功举办首个海外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参观浏览人次超170万;今年5月,上山文化首次走进欧洲赴捷克举办专题图片展览;今年6月,赴摩洛哥举办展览,向国外民众和国际友人介绍上山文化……上山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婺学
今年国庆假期,金华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66.7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17.4%。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近悦远来的背后,是城市文化厚积薄发的软实力,是八婺文脉生生不息的硬支撑。
文化,坚定城市砥砺前行的定力。在婺州古城,重建的金华府文庙一对外开放,就迎来一批又一批学子,在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礼仪体验中,感受金华教育的历史自信、感悟家国情怀的时代召唤。
《晋书》记载,早在晋代,金华就“大兴学校”,文风兴盛。彼时至今,悠悠千载。漫长岁月里,金华府文庙与当时城内的考寓、试馆、书院相辅相成,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为金华文脉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什么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并不是考取状元,而是去世后能入祀孔庙,这象征着他在儒学和教育上作出了杰出贡献。
历史上,从祀孔庙的先贤先儒仅172位。而浙江入祀孔庙有14人,其中金华独占5位,是全省入祀孔庙人数最多的设区市。这5人分别是吕祖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
金华学派(“婺学”)创始人吕祖谦是浙江入祀孔庙的第一位大儒,另外四位则被称为“北山四先生”,在宋元时期对朱子理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事实上,婺学不仅是婺州地区具有特色的儒学,也是中国宋元明清文化思想之主脉,其“经世致用”的核心思想极具普遍意义,成为浙江精神的重要文化源泉,至今仍在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催生并不断发展了浙江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和崇文重教的精神特质。
近年来,金华围绕“今、古、人、文”四大板块,有序稳步推进上山文化、金华学派、宋韵文化、名人文化、金华特色文化等重点方向的文化研究。如聚焦金华文化起源、发展、变迁及其在浙江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影响,重点开展婺学、金华特色本土文化等研究,立项《婺学思想史》《南宋婺学“经世致用”思想与地方社会研究》等7项课题,出版《俗世雅意:浙风宋韵多维审视》等专著。支持武义县开展徐谓礼文书研究,今年5月,《徐谓礼文书综合研究》被立为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
按照赓续金华历史文脉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金华系统梳理文化研究工程的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和选题规划,如与浙师大联合建立婺学(金华学派)研究基地,编制金华学派研究规划,系统梳理和阐释婺学的历史和思想精髓,大力推进婺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
以重大活动、重点项目为抓手,金华进一步整合资源、借智借力。日前,双龙风景旅游区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婺学(金华学派)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北山四先生与婺学传承”学术座谈会,设主题交流发言、实地调研等多个环节,省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代表围绕主题对北山四先生思想的学术来源、主体内涵及其学术影响展开热烈讨论。
同时,金华积极融入全省宋韵文化研究计划,立项《宋韵婺风文化研究》等课题,并联合组建“婺风宋韵”专家团,重点围绕思想、制度、经济、社会、百姓生活、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系统研究阐释宣传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核、形态特征、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和传承创新。
艺都
一个不显山不靠水的浙中小城——义乌,居然在今年国庆期间最受欢迎的县域旅游目的地中位列全国第二,这是怎么做到的?
另一边,瞄准“影视梦工厂”的定位,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浙中小镇——横店,用20多年时间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产业要素最集聚的影视基地,不仅是国内独树一帜的影视体验度假区,还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这里,游客走入剧中“一秒入戏”,各种丰富多彩的文旅项目几天也逛不完。
这种“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证明一点:一旦金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文脉下的艺术多样性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展现,乃至被激活,城市向新而行就有了蓬勃旺盛的驱动力。
梳理金华文化,我们发现,从奠基于农业时代的“稻源文化”,到以婺学理念为精神内涵的文脉传承,从古老的婺剧艺术到丰富的民间艺术,从精湛的手工艺品到独特的书画艺术,再到悠扬的音乐艺术,金华的艺术世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时至今日,金华制造业发达,早已迈过了温饱阶段的金华人,更是以勤劳肯干的勤勉和灵巧的双手让各类艺术传承在金华发扬光大,如义乌的鸡毛换糖货郎担,浦江书画、编织,东阳木雕、建筑,永康小五金等。
金华的婺剧演到哪火到哪,这是金华的文化外放,每年演出数百场,无论是农村戏台还是海外剧院,它总能把人气聚起来,让观众“嗨”起来。在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这个地方剧种几经起落,迎来涅槃新生和发展高峰,本身就是一个催人奋进的中国好故事。伴随着高亢的婺韵声腔,金华的文化精品繁花竞放,文艺人才屡攀新高,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
再则,横店影视产业继承了金华艺术的民族性,为全球观众带来价值共享的电影文化“通用体系”。金华还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书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建筑设计上,有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体,粉墙黛瓦马头墙,带有徽州风格的婺州古建筑;在工艺技术上,有金华火腿、金华府酒、东阳木雕、竹编、婺州窑等特色产品。这一切,都是婺州特有的,与浙东北地区、温台沿海地区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可以说,“百工百艺”是金华特色文化的艺术表现,“百工艺都”则是对金华百工百艺文化的完美概括,反映了金华人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金华文化的内涵和品质。他们作为金华文化的核心IP,正在赋予金华再创辉煌的动力。
“金华最有名的是文化。”这是高度褒奖,也是光荣使命。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当文化不再拘泥于文字表达,而是与生活、艺术、旅游跨界融合,城市便在春风化雨中,夯实了精神坐标,积蓄了破浪前行的充足动能。
(本版图片由金华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