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专版

杭州建德:村里来了“梦想家” 乡村振兴人才忙

  美丽乡村无限风景,而但在市场化手段下,乡村运营如何避免千篇一律?

  今年以来,在杭州建德的乡村,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有的乡村办起了跨越数亿时空的化石周;有的乡村结合山村露营的热点成功出圈;有的开出了萌宠乐园,成为周边城市亲子游的目的地……这些新现象的出现,得益于“乡村梦想家”的加入。

  年初,建德面向全国招募有梦想、想要在乡村创业的有志青年,为建德乡村觅英才。最终,16支运营团队入选,开启乡村造梦之旅。截至目前,在他们的努力下,建德共引进各类项目88个,吸引社会资本投资超10亿元,助力建德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26%。

  “乡村梦想家”如何为乡村造梦?

  找准特色路径

  掀起乡村研学热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距今约2.7亿年前的二叠纪时期的古生物长什么样子吗?”建德市李家镇新桥村的“乡村梦想家”王江涛耐心地讲解道。

  自建德市“乡村梦想家—我在建德有个村”招募令发布,王江涛便来到了李家镇。与他同行的,还有其他10余名青年。在过去将近一年的驻村运营经历里,王江涛已经成为化石的半个“专家”,介绍起当地的化石文化头头是道。

  挖掘乡村特色资源禀赋是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致富的重要抓手。而李家镇的特点就在于化石。这里不仅是“建德人”牙化石的发现地,还拥有着以黄铁矿化菊石为代表的丰富化石资源。近年来,该镇在加大化石保护和研究力度的同时,努力将化石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文化产业优势,探索从科学研究、科普研学、文化创意等多维度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王江涛在深入学习李家镇化石资源和文物资源后,也有了新想法:“化石主题的研学课,应该很少见。”有了这个想法后,王江涛借助自身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并联合开发了“化石守护者”研学课程。此外,王江涛的运营团队还开发了“岩下之意”石景美学营地。前来营地研学的同学们戴上安全帽和护目镜,便可在废弃的矿洞内拿着地质锤采集、观察方解石标本。

  “目前我们已开发精品研学课程30余个,推出精品研学旅行、亲子游等线路10余条,累计接待研学团队2.5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90余万元。”王江涛介绍说。

  以独特且丰富的化石资源为媒介,李家镇吸引来了人流。要想将“流量”变为经济发展的“增量”,需要更多新的业态来转化。

  得知家乡有了人气,吴宝兰在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在沙墩头村开起了民宿。为了做出民宿的特色,吴宝兰选择当起了村子里的资源规划师,将村子里的资源进行整合,又开拓了集采茶体验、非遗酒文化体验以及蔬果采摘于一体的民宿配套项目。除此之外,吴宝兰还联合其他民宿主定期在晚间为住客们举行篝火晚会等特色活动。

  “游客们来,大多是期望沉浸式体验乡村生活。我们将村里有乡村特色的资源进行整合,让客人体验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在建德,单一民宿比较难成为长久的旅行目的地,但如果所在村庄成为目的地,民宿相对更容易长久生存。”吴宝兰说。

  盘活山水资源

  激活村集体经营动能

  乡村运营,不仅要引得流量来,更要解决村集体经济动力不强的难题。建德在培育“乡村梦想家”整村运营项目的同时,同步推进了“我在建德有块地、有间房、有个摊”等配套活动,鼓励青年创客盘活乡村资源,提升村集体经营活力。

  在乡村,土地资源最是宝贵。为了用好资源,大洋镇柳村村在蔬菜种植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集有机蔬菜种植、采摘、包装、配送于一体,成立蔬菜共富工坊。而作为“乡村梦想家”、蔬菜种植大户,项军还提出了新玩法:即在蔬菜共富工坊的基础上,增设认养蔬菜项目。

  “合伙人可认领柳村一块地,认养后可以每周享受到柳村配送的蔬果。这样更多外地的游客也能参与进来,既能来现场体验农耕,也能定期收到有机蔬菜,每亩地的效益也能提升。”项军介绍说。

  除了连片土地,院落里、茶园间、草地上等碎片化的闲置空间,也成为了“乡村梦想家”们创造的源泉。

  初冬时节,钦堂乡葛塘村躺草坪露营基地依然有络绎不绝的游客。草坪能有“流量”,得益于葛塘村“乡村梦想家”巫柳迎和她的团队最新推出的“萌宝套餐”“芭比野餐派对”“划水套餐”等露营特别活动。此外,该团队还在基地开设“基因库”研学项目。自今年3月正式运营以来,该露营基地已创收50余万元。

  民风民俗亦是乡村独特且宝贵的资源之一。“乡村梦想家”在驻村运营过程中,也紧紧抓住了民俗文化、村容村貌等优势。例如,大同镇“乡村梦想家”毛艳青将畲茶、畲酒、畲药、畲带、畲歌等畲族文化与节庆活动相结合,开展了稻香小镇畲族文化节,进一步将“文旅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畲族文化节活动期间,日均客流量1000余人次,累计客流量超5万人次,带动当地村集体营收160余万元。

  唱响文化新篇

  引领乡村振兴新浪潮

  乡村运营也是文化之旅,既要让“村字号”文化活动能够保留,也要让其走上品牌化发展的有效路径。而这,已成为建德“乡村梦想家”孵化“1+N+X”运营模式的方向之一。

  在下涯镇之江村文艺学校,音乐人拉着手风琴、吹着口琴,载歌载舞,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跟唱。这样的一幕,在之江村时常上演。

  自“乡村梦想家”工作启动以来,下涯镇锚定生态艺术赛道,将独特山水资源转化为人才招引优势,招募吴核、王建青、唐红峰、张靖轩等一批“乡村梦想家”入村创业。

  由吴核组建的“歌之江”乡村合唱团,正逐渐成为之江村梦想家工作的“金字招牌”。他的合唱团不设门槛,有专业老师带练,只要有兴趣皆能加入。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参与到这支队伍当中,并积极走出去,参加各类音乐展演活动。

  与“乡村梦想家”一同到来的,还有诸多文化项目。截至目前,下涯镇已招引浙江传媒影业拍摄基地、浙江省油画院创作写生基地、2024年杭州市艺术乡建特色村等项目落地乡村,让音乐、摄影、油画、微电影等文化元素在之江村百花齐放。在第十八届文博会上,之江村还作为艺术赋能、乡村焕新案例亮相。

  文化项目的落地,撬动了乡村产业的创收。随着江鲜馆、原创音乐基地、之江花影、之江书院等13个项目相继签约落地,之江村共有6000余万元的社会资金注入。

  文化赋能乡村,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文生态,更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走进现在的之江村,村民的文化娱乐选择更多了,参与村庄志愿服务的主动性更强了。村民间见面时的寒暄从“今天吃什么”,变成了“今天唱什么歌”。

  “乡村梦想家”吴核来到之江村后,时常感慨:“我的梦想是在之江村扎根,成为真正的新之江人,让音乐浸润人心、升华人心。我觉得这是我的使命。”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3 杭州建德:村里来了“梦想家” 乡村振兴人才忙 2024-11-28 浙江日报2024-11-2800005;浙江日报2024-11-2800007 2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