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家人到一地产业——
一粒纽扣造就的传奇
本报记者 谢甜泉
下午3时,位于温州市永嘉县桥头镇的泽宇钮扣公司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工人将各式各样的纽扣一一清点、打包,快递物流的运输车进出频繁,一车车纽扣从这里发往全国、运向全球。
看着小儿子陈少勇的纽扣生意有序运转,78岁的王碎奶感慨万千:“以前只在家门口摆摆摊,真没想过有一天,我们的纽扣能卖向全球。”
不只是小儿子陈少勇,王碎奶的子女们陆续都走上了办厂经商之路。
改革开放伊始,从村民王碎奶摆摊卖纽扣起步,永嘉桥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桥头钮扣市场,王碎奶的故事还被写进了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剧中主人公赵银花的原型就是她。如今这里家家户户如同王碎奶一家,几乎都做着与纽扣相关的生意,桥头已成为纽扣产业重镇,享誉全国。
从淘积压货到自主设计生产
天晴时,王碎奶总习惯到镇上的石板桥遛弯。40多年前,她就是在这座桥上摆摊,销售从全国各地淘来的纽扣,开启了与纽扣的不解之缘。
桥头镇是山区小镇,那时候当地大多数村民靠种田维持生计。
穷则思变。1980年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小镇,村口喇叭每日喊着“支持发展第三产业”。王碎奶有些心痒,瞄上了供销社的积压货。
蹲守了两周,王碎奶遇上了一个湖南厂商,手里有50多公斤纽扣积压货。她看纽扣的成色不错,就想吃下这批货:“你们背去别处卖要花很长时间,不如就便宜些,都包给我吧。”纽扣厂商并不心动。但王碎奶不死心,辗转找到厂商居住的旅店,每天都去“堵门”。
纽扣厂商被持之以恒“刷脸”的王碎奶感动,终于松口同意卖货。
价格低于供销社的纽扣果然畅销。尝到甜头后,王碎奶又想,到纽扣厂直接拿货会不会更便宜呢?她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带着大儿子去外地逛百货商场,不买纽扣,专看包装盒上的厂家地址,再按图索骥,找到厂家淘货。
就这样,王碎奶的生意越做越顺,一晃过去了十年。想要跟别人不一样,就要做出属于自己的纽扣。一直去别人家进货也并非长久之计。1993年,小儿子陈少勇接班母亲的纽扣生意,从苏州、嘉兴等地请来纽扣生产师傅,买齐进口的纽扣生产设备,开起了属于自己的纽扣厂,一心扑在纽扣的研发生产上。
近年来,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服装持续走俏,陈少勇顺势抓住这一流行趋势,研发设计配套纽扣。“我们把珠子样式、色彩搭配、花纹类别、金属配件等都试了个遍。”回想起研发盘珠扣的日子,陈少勇用“痛并快乐着”形容。
今年龙年央视春晚舞台上,汉服、新中式穿搭的流量加持,将新中式推向了国潮顶流。陈少勇设计的多款盘珠扣产品有了用武之地。
从自己背纽扣卖,到开纽扣厂自产自销,陈少勇生产的纽扣数量、品种比10年前大幅度提升,最多时一年能生产上千款纽扣,营业额近1000万元。今年,陈少勇搬进了新厂房,面积扩大了三倍,生产设备陆续更新,生产效率提高了30%。
从一个人到全镇人
最近,陈少勇从江苏的服装早市考察回来。除了办企业,他还有一个身份——桥头纽扣商会常务副会长。如今市场一天一个样,每天都有不同的爆款,陈少勇想着多去外面看看,为打开新的市场找找路子。这次一回来,他就思考能否推出一些稳定的纽扣套装组合产品,增加纽扣的实用性和附加值。
在桥头,纽扣市场发展有基础。1983年,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专业市场——桥头钮扣市场。
那一年,当地为支持纽扣发展,给王碎奶等第一批在石板桥上摆摊的42户人家颁发了营业执照,他们成为当地第一批个体工商户。
“看着王碎奶干事创业的拼劲,我们也很受鼓舞。”不少人深受王碎奶感召,纷纷从农田、灶台走向市场柜台,白手起家加入“纽扣大军”。最多时,市场摆出了1000多个摊位。
这么多摊位,如何规范管理?1983年12月,桥头钮扣市场个体协会成立,被推选为会长的王碎奶带头提出了“三自方针”,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诚信经商,守法经营。”王碎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不厌其烦地向大家唠叨“诚信经”:“一定要开价公道,不能以次充好、以少充多。”
在母亲王碎奶的影响下,陈少勇也早早加入纽扣商会。每年,陈少勇还会与商会内的企业家去韩国、意大利等地考察服装,参加辅料展会,看配套纽扣的流行趋势,为来年的生产设计做好准备。“大家抱团发展,纽扣产业才能欣欣向荣。”陈少勇说,如今纽扣花样越来越多,市场逐渐转向网络等多种贸易方式。
正如王碎奶所期望的,一粒粒小小的纽扣已成为全桥头人的事业。截至2023年底,桥头镇纽扣产业从业人数约1.6万,年生产纽扣约600亿粒,品类超1万种,市场份额占全国的50%、占全球的30%,纽扣产值实现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
一家人抱团做生意
今年中秋节,王碎奶有些遗憾,她没能见到所有的家人。
但让她欣慰的是,在视频电话里大家互相交流纽扣信息,她感受到一家人正在一起为“小小纽扣”坚持打拼。
近年来,涌入桥头钮扣市场采购的客商逐渐减少,当年接踵摩肩的热闹场景再难重现,生产结构单一、价格优势不再,纽扣产业遭遇“尴尬”。
为了给纽扣拼出新的出路,王碎奶一家不约而同地“认领”了自己的分工。
大儿子在广州的服装市场附近开起了纽扣、拉链等服装辅料公司,在拓宽纽扣销路的同时,还能更快接触到爆款服饰,为纽扣设计提供思路。
二儿子开办皮件厂,同样是处于时尚产业,能更敏锐捕捉时尚趋势。
留守大本营的小儿子陈少勇依然马不停蹄地忙生产,诚信经营,培养和积累客户。
女儿则做起与纽扣相关的外贸生意,近来已接下中东的外贸订单,进一步打开全球市场。
在王碎奶家中的墙上挂满了老照片,写满了奋斗,见证了桥头小小纽扣的巨大变化。往昔历历在目,陈少勇的眼眶不禁有些湿润。
“必须转型,没有退路!”在陈少勇看来,若要让“纽扣之乡”的金字招牌继续发亮,纽扣需继续从经营向制造和创造迈进。
对陈少勇的这番话,儿子陈泽豪深以为然。虽然他刚接触纽扣生意,但从小耳濡目染,时常拉着奶奶请教现下流行的纽扣。如今他已在国外完成了国际贸易学业毕业回国,开阔了视野,积攒了经验,想通过一些数字展示技术和纽扣的跨境电商做融合。
“时代在变,如今纽扣市场不似当年火爆,但‘敢为人先、创新发展’的温州人精神根植于血脉之中。我们一直在坚持转型升级、开拓市场,探索创新的精神始终不变。”陈少勇说,这是属于所有桥头人的事业,他们会坚持把纽扣的新市场做出来。
(本报记者 谢甜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