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载传薪火 争创一流向未来
浙江中医药大学:谱写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篇章
金鑫俊 胡俊翔
杏林风来草木香,晨光穿树洒金辉。
金秋时节,对所有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师生来说,阳光穿透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每一帧都是热爱。在“建设特色鲜明、守正创新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目标指引下,浙江中医药大学迎来了本科教育65周年的重要时刻。
1959年,浙江中医学院在杭州大学路成立,开始了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办学岁月,开启了浙江省培养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新纪元。65年日月星辰,65年桃李芳华。65年来,学校几迁校址,踔厉奋发,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2006年,学校迈上新台阶——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
65年赓续接力,65年星光追梦。一代又一代浙中医大人传承并守护“中医药”这一传统瑰宝,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与浙江发展同频共振,秉承“求本远志”校训,“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理念,“求真、求实”校风和“大医精诚、锐意创新”精神,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创业、奋斗、育人、发展画卷。
近年来,学校以党建为引领,各项事业实现整体性跃升,成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和省部局共建高校,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八个一流”工程为依托,全面开启了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新征程。
大医精诚 筑牢信念担使命
秋气清,秋日明,在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一结束,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以“循迹溯源学思想 求本远志勇担当”为题,向全体本科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为青年学子们开启大学生活、创造别样人生指引前进方向。
求本,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原意为治病应抓住并针对疾病内在的本质进行治疗,引申为求实、求真、求是;远志,原为中药名,意为志当存高远,寓锐意创新之义。“求本远志”校训具体体现为求实、求真、求是的学风;不畏难、不退缩、不浮躁的作风;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锐意创新的精神。
建设一流大学,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党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思政就是抓教育的理念,紧紧抓住党建引领、思政赋能这一“定盘星”,实施一流党建统领工程,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不断完善十大育人体系,推进“三全育人”工作落实落细,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引领推动事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学校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济世救人情怀,将“大医精诚”之志化作探索学问、精进不休的实际行动,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去攀登中医药事业的高峰。近年来,学校获批省级文明校园。学校党委入选全省高校党建示范高校创建名单,获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等国家级项目12个,全省党建“双创”项目等22个,获优秀共产党员、担当作为好干部、担当作为好支书等省级党内荣誉38项。
育人为本 以医载道传薪火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把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来抓,并将其列为历史经典产业之一。全力推进中医药大省建设、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作为浙江省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浙江中医药大学以“开放多元、创新机制、拔尖创新、培养一流”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一流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已经形成了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开设何任传承创新班(中医学本硕连读)、国医丹溪传承创新班(中医学本博贯通培养)、时珍传承创新班(中药学“4+3”)、锡纯传承创新班(中西医临床医学“5+3”)等一批特色实验班,也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人才培养“成绩单”:在2018—2022年全国医药类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上位列中医药院校第一;近7年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有6年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
中医药未来领军人才,要具备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能力。为深化学科交叉创新型人才培养,2022年,学校成立中医药未来学院,这是国内首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改革型学院。
2024年8月,学校成立岐黄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卓越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和国际化素养,能胜任未来医学发展的高质量中医药领军人才。这是学校深入推进中医药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卓越人才培养的新起点。岐黄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实施优秀师资授课制、科研导师制、学业导师制等系列举措,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厚经典、重传承、善创新、强临床”。
学校全面推进师承教育改革,打造中医师承教育“浙江模式”,成立了中医师承教育中心,将中医传统“师承”教育体系与高等院校教育体系有机融合,其范围覆盖本科生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培养、西学中人才培养、乡村医生培养等各个领域。
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拥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点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高质量人才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积极推进一流师资引育工程,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百人计划”、青年人才“蓄水池计划”、民间中医人才“纳贤计划”,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领军人才、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省特级专家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表示,学校将积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适应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术至上 砥砺深耕攀高峰
一中医、一脉枕、一根针,望闻问切、拔罐针灸,这是人们对中医药学的传统印象。如今,古老的中医药学已与新技术深度融合,不仅望闻问切上了“云端”,丸散膏丹也实现了智能制造,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学科建设与科研创新走出了新天地。
当下,浙江中医药大学正以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为抓手,以优势特色学科为牵引,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学科梯队,做精做强优势学科,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学科,带动基础学科发展,厚植学科发展根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同时不断完善学校主导、学院主建的学科建设机制,加强学科校内评估,大力提升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经过多年的持续建设,学校学科整体实力快速提升,已形成了高峰带高原的学科生态体系。学校在浙江省属高校中首批获得国家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学入选浙江省登峰学科建设计划,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学校在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00强中列665位(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二位)。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科技创新赋能,新时代的今天,古老的中医药学历久弥新。浙江中医药大学深入实施一流科研推进工程,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中医药院校第4位,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和高水平论文发表数居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4项;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同创新中心、全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52个,获批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与金华市共建金华研究院(浙中实验室),与杭州市富阳区共建富阳研究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
开放融合 服务战略显担当
浙江中医药大学始终将开放办学视为学校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开放促发展、提声誉、担使命。学校深入实施一流对外交流工程,积极融入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以聚焦中医药助力“加快发展县”共同富裕为目标,围绕“健康护民”“产业富民”两大领域,实施人才、医疗、科技、文化、产业“五位一体”帮扶计划,探索形成“125”帮扶机制,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校发起成立长三角中药产业创新联盟、浙江省中医药创新发展联合体、浙江省山区海岛县中医药发展联盟。
学校加强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公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打造“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品研发”创新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如在衢江以橘皮陈化技术为核心,着力打造衢陈皮全产业链平台;在庆元以白芨种子种苗技术转化为核心,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同时,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性机遇中,学校注重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着力讲好中医药故事、传播好中医药声音。2015年,与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合作开办学校首家孔子学院;2018年,获批开办南非西开普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目前,浙江中医药大学已经和5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160多个教育、科研、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1个海外分校、4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和8个海外教育服务中心。学校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积极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推广,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入选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杭州亚(残)运会上承担曲棍球训练场馆建设与训练保障、志愿者服务、医疗保障、外事接待、技术官员选派、中医药文化体验服务等工作。
锐意提升 聚合动力向未来
65年来,浙江中医药大学办学空间由小变大,在传承中日新月异。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若干意见》要求,学校加紧实施一流设施提升工程,不断完善校园布局规划,优化校区功能定位。通过盘活办学资源,推进富春校区建设,同时将建成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一体的智慧校园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数字化改革走在全省高校前列。
学校实施一流附院打造工程,着力打造浙中医大系医院品牌,拥有浙江省中医院、浙江省新华医院、浙江省中山医院等3所直属附属医院,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中医院、宁波市中医院、温州市中医院等4所同质化管理附属医院。7家医院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均位于A级及以上。建有2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2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3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13个学科位居全国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前十。
“学校牢记嘱托、心怀感恩、开拓进取、勇毅前行,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等教育强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决策部署,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人才强校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科学化、精准化、数字化发展,努力在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征程上再创佳绩,我们有信心,也有办学基础。”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黄文秀说。
(本版图片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