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金牌获得者、慈溪技师学院周烽——
误差在0.2毫米之内
本报记者 段琼蕾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技工也能为国争光。”在不久前举行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20岁的宁波小伙周烽获得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队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5岁拆装儿童自行车
建筑金属构造项目,要求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根据设计图纸,选用碳钢板、不锈钢板等材料,加工制作成一个具有运动功能的金属模型。由于涉及切割、打磨、焊接、装配等多道工艺,建筑金属构造的从业者又被称作“钢铁裁缝”。
周烽是慈溪市周巷镇建五村人,从小就对金属拆装感兴趣。母亲沈娟娣回忆,儿子从小喜欢动手,5岁时给他买了辆儿童自行车,本来是让他骑的,结果他拆了装、装了拆,她还一度为此生气,现在想想那时儿子展示出来的顽皮或许就是一种天赋。
2019年中考成绩揭晓后,考虑到自己在理科方面的优势,周烽选择了慈溪技师学院的数控加工专业。他暗暗立志,要成为一名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高级技工。
在学校老师眼里,周烽话不多但勤奋努力,对所学专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高一时,周烽担任了机械制图课的课代表,参加了零件测绘兴趣小组,埋头于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学习。
2020年暑假,在班主任的推荐下,周烽凭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出色的动手能力,进入建筑金属构造兴趣小组,并在半年后的考核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集训队成员。
为了能“看得准、切得直”,仅气割、焊接等技术,周烽就练了整整一年。“虽然教练演示过,但是气割的手感,只能靠自己在练习中慢慢摸索。”从2毫米的钢板到10毫米的钢板,他一次次反复摸索。
焊接是比赛时考核的重点。手要够稳才能将焊缝焊得漂漂亮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周烽曾练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单手焊接。腰部发力、腋下放松……回忆起那段训练时光,周烽依旧记忆犹新。“焊枪也就一瓶矿泉水那么重,单手拿着并不算沉。难在焊条很长,手臂必须一直保持悬空状态。”半天练下来,他的手臂肌肉常因持续发力而不自觉地颤抖。
每天训练超12小时
在学校建筑金属构造集训队,经历4年的努力训练,周烽熟练掌握了钣金工、焊工、钳工、铆工等一系列专业技能。
“学校采取梯队式培养,每年都会新招入20个人,最后只留下两三人,周烽在队内成绩始终处于前列。”慈溪技师学院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教练陈波介绍。
因为成绩突出,周烽先后在宁波市、浙江省和全国的技能大赛中夺冠,并于2023年9月成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国家队队员之一。
切割、打磨、焊接、装配及CAD放样绘图……为了备战世界技能大赛,在周烽的作息表里,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是在训练,每天早上8时到晚上8时集中训练,睡前时间则练习电脑制图。
过去一年,周烽每天都在为建筑金属构件项目中所要求的0.5毫米误差而努力。周烽说,0.5毫米误差只有10根头发丝粗细,以他制作的某金属模型为例,147个零件组装完后的高度、宽度误差都要在0.5毫米以内。
想要达成这个标准,气割、剪切、弯形等步骤必须严格把控,要点是眼准手稳。在与教练陈波商量后,周烽又主动将0.5毫米误差的要求提高到了0.2毫米,并顺利达标。
凭着一股子韧劲,周烽在进入国家队后的16次考核中,有13次获得第一名。今年3月,周烽成为出征这次世界技能大赛这个项目的唯一选手。
比赛最后两小时最困难
回顾备赛时光,周烽说:“我掌握了电脑三维放样、高精度尺寸控制等技术,还掌握了激光切割、数控冲剪弯和进口焊机的操作方法。随着训练的深入,作品质量稳定提升。”
在连续4天、合计23个小时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比赛中,周烽组装出了一台具有三种活动功能的风力发电机模型。凭借这个组装作品,周烽最终夺得建筑金属构造项目金牌。
“比赛最后两小时最困难!”周烽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他已进入了模型整体外观处理阶段,突然,裁判长通知所有选手规则改了,模型所有连接位置的孔,直径需从10毫米调整成10.2毫米。
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周烽心里咯噔一下:“孔洞大小要调整,这是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孔洞调整后,对于整个模型的高度、稳定性等都会有很大影响,一旦操作不当,整个模型可能就报废了。”
周烽及时调整心态,情绪稳定后凭借熟练的技能,在比赛结束前15分钟,有惊无险地将所有孔洞尺寸调整到位,顺利完成了模型的最后组装。
如今,周烽已接到了不少来自长三角制造类企业的“绣球”。距离毕业还有一年的他,目前更希望继续好好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