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筑项目金牌获得者、浙江建设技师学院鲍芳涛——
“砖”家练就收放自如
本报记者 蒋欣如 通讯员 包子力
从零基础起步到代表中国夺得金牌,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的鲍芳涛经历了2000多个日夜的努力练习。
2017年,鲍芳涛考入浙江建设技师学院装饰专业。那一年,学长崔兆举获得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的金牌。鲍芳涛在互联网上看到他身披国旗站上领奖台的视频,“当时我就想,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感受呢?”抱着一种朦胧的憧憬,鲍芳涛加入了学院世赛中心砌筑项目。7年后,他成了那个站上领奖台的人。
练就一种条件反射
很长一段时间,鲍芳涛都不懂砌筑到底是干什么的。
世界技能大赛的项目介绍里说,这是一个考验专注力、忍耐力、创新与极致能力的项目,一般分为3至5个模块,从选砖开始,有识图、放样、切割、砌筑、勾缝、清洁等多道工序。
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教练只是让鲍芳涛用砖块垒起一堵墙,推倒,再垒起另一堵墙,周而复始。
浙江建设技师学院砌筑项目教练赵祺这样解释大量重复训练背后的用意:“虽然图案中特别难的部分可以借助计算机辅助计算,但大部分时候需要选手依靠本能——图纸一眼扫过去,哪个位置该放多少砖,心里就该有个数。只有大量去练、去悟,才能练就这种条件反射。”
训练无疑是枯燥的。身边不断有人放弃,鲍芳涛坦言“多少也会影响到心态”。但看着学校里随处可见的对取得世界技能大赛优异成绩选手的宣传,看着学长们手握奖牌的样子,鲍芳涛咬牙坚持了下来。2019年,观摩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5进1考核后,鲍芳涛更加坚定了信念——我要成为砌筑项目中国选手!赵祺说他像变了个人,训练更专注、眼神更坚决,“你能看得出来,他每个动作都是按照比赛标准去完成的。”
鲍芳涛白天需要实操6小时,右手拿刀、左手拿砖,反复练习“一铲灰、一块砖、一揉压”的砌筑动作,既要速度快,又要砖缝均匀、砂浆饱满;晚上也不能闲着,要绘图两个小时。有时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脑子里仍在复盘训练时的动作。
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很多选手都提到,本次世界技能大赛难度较以往更高。鲍芳涛所在的砌筑项目也是如此——以往考题的砖量基本在580块左右,但这一次提升到了600多块。比赛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对选手的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所幸,赛前教练团队和鲍芳涛一起做好了充分准备。“我平时训练的砖量在600至700块,所以这次砖量提升对我来说不算大的挑战。”鲍芳涛告诉记者。
比赛分为3个模块。鲍芳涛需要在22个小时内完成3个图案:分别是代表着年份的“24”、里昂的特产红酒以及里昂的英文字母“Lyon”。
“最难的是‘24’。”鲍芳涛说,数字包括一个很大的圆弧曲线,对精度要求很高,稍有不慎就容易“翻车”。
鲍芳涛在圆弧处理上是有过教训的。2023年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有一个模块需要完成“天津之眼”摩天轮。由于处理得不够细腻,鲍芳涛最终仅取得第五名,险些无缘世界技能大赛。
赵祺安慰他:“每个人一路走来都会经历挫折。摔倒不是件坏事,重要的是以后不要摔在同一个坑里。”赵祺特意把那面失分的墙拍下来存在手机里,每次大赛前以此提醒鲍芳涛。
站在法国里昂的比赛现场,鲍芳涛又想到了那面墙。这一次,他没有摔倒。
最终鲍芳涛以最高分获得了金牌。登上领奖台时,他还有些恍惚,“不是做梦吧?”他偷偷瞟了眼身边选手的奖牌颜色,心这才安定下来。
“真好啊,我真的代表中国拿到了这块金牌。”鲍芳涛回忆当时心里的想法。
把经验分享给更多同学
对于教练来说,鲍芳涛不算一个特别省心的学生。“你知道他能做得更好,可他总爱收着点力。”赵祺说。
如今拿到金牌,回过头来看,赵祺觉得那更像是一种“收放自如”,备战的选手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长期训练带来的伤病,但鲍芳涛没有。
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绝不是光靠苦练就能造就的——赛场上的变数很大,没有灵活的头脑、对技艺的深刻理解和过硬的身心素质,绝不可能在全世界顶尖技能人才中脱颖而出。
因此,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往往承载了更多的期待。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裁判长雷定鸣在多个场合强调,比赛不是唯一的目的,最终目的应当是成果的转换,将比赛的标准、规则、技术充分融入到行业与生产实践中,“比如什么样的勾缝是好的、美观的?我们可以从比赛项目中量化。通过参赛,学生可以积累比赛经验,行业工人可以让操作更规范,老师更可以将经验带到课堂上。比赛的影响是深远的。”
截至目前,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累计获得3金1银1铜1优胜,培养出了24位全国技术能手。“我会好好梳理这些年的经验收获,分享给更多和我一样热爱技能的同学,让他们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已是浙江建设技师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的鲍芳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