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前沿

为特殊群体
守护每一颗牙

  本报记者 朱平 通讯员 叶飘

  在生命的长河中,健康与幸福是每个人不懈的追求。

  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群体来说,一个看似普通的看牙需求有时却异常艰难,充满了重重挑战。

  45岁的万万,自出生便被脑性瘫痪所困扰,他的人生被“束缚”在轮椅之上。

  面部肌肉瘫痪让万万难以展露笑容,身体的肌张力障碍导致下颌每分钟要抽搐五六次。这种情况下,张嘴配合医生看牙难上加难,拍出来的每张牙片都如同虚幻的重叠影像。

  因为下颌磨牙缺损,严重影响了万万的咀嚼功能,吃饭成了件艰辛的事。

  三年前,推着万万四处求医的老父亲找到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杨国利教授。他拿出手机给杨国利展示了一段儿子吃饭的日常视频。

  视频中,系着围兜的万万艰难地用前牙咀嚼着饭菜,嘴两侧不时漏出的食物挂满了胸口。

  “希望我走以后,他能好好吃饭。”老父亲轻拍着万万的手,复杂的眼神让杨国利的心仿佛被撞击了一下。

  杨国利坦言,最初看到万万连拍牙片都无法配合时,他心里确实打起了退堂鼓。但面对老人那份深沉的父爱,他又实在不忍心开口拒绝,最终接下了这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对这些特殊的看牙群体来说,看牙不仅仅是一次就诊,更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尊严的维护。”

  从拔牙到种植再到修复,万万所花费的时间比普通种牙患者多出好几倍。

  杨国利邀请口腔颌面外科与麻醉科的医生联合会诊,调动医院多学科专家进行反复的方案商讨与修改,最终确定了通过全身麻醉下进行口腔种植手术的方案。

  手术这一关顺利度过,但接下来的修复挑战也不容小觑。因为多年病情导致的咬合问题,万万的咬合情况远比普通人复杂得多。

  在行冠修复时,杨国利在数字化中心的帮助下,对万万进行了全口扫描数字化印模制备,随后又根据他的特殊情况,对其行咬合面非解剖式设计,从而达到了更好的修复效果。

  然而,在安装种植牙时还是发生了小小的意外。“治疗过程中病人已经做了一次全麻,考虑到尽量减少麻醉对他身体的伤害,装牙时,我就没用麻醉。”结果,杨国利的手被万万“狠狠”咬出了血。但这一口却让杨国利心里一乐,因为他知道,这下万万应该能正常吃饭了。

  近几年来,医院遇到这样的特殊患者虽然不多,但每一例背后都有让人难忘的故事。

  72岁的帕金森患者刘大伯行动不便、吞咽困难。去年,在家人陪同下,他来到医院,希望能把两处缺牙位置通过种植“补”起来,以改善咀嚼功能。

  手术前,已经失去言语能力的刘大伯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给手术团队写了一个“留言”,大意是:种植牙是局部麻醉,自己对术中麻醉与张口手术配合有些担忧。

  很快,大伯的“留言”被送到负责主刀的杨国利手上。签收后,他专程为大伯做术前“科普”:“您放心,麻醉老师已经评估过情况了,在局麻心电监护下进行种植手术,这样可以做到麻药剂量使用最小,同时保障手术的安全性。”

  杨国利还现场为患者解析了修复原理:虽然缺的是两颗牙,但计划用种植体代替缺牙两端的基牙,用粘接的方式像“桥梁”一样将两颗植体和缺牙连接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少种一颗牙减少经济支出,同时还能减少种牙的不适感,让整个修复体验更舒适。

  手术过程中,受帕金森疾病影响,刘大伯术中不能很好配合口水的吞咽,为避免术中“呛水”,患者原本应该近乎平躺的手术体位改成了75度的坐位,为了保持视野与精准操作,杨国利全程“蹲马步”弯着腰,完成手术。走出手术室,他才发现,手术专用的洗手衣已被汗水浸湿。

  “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尊重患者就医平等,患者情况越是特殊就越应该尽力而为。”就在这个教师节,杨国利面对自己的学生,又想起了这些特殊病人的故事,他说,帮助病人实现健康的生理需求和生活质量,是一名医生的职责与担当。

  他更希望,这些特殊的看牙群体,能够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让更多人看到他们对牙齿健康,对生活质量的需求,让他们在生命的旅程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浙江日报 前沿 00008 为特殊群体
守护每一颗牙
2024-09-13 27087917 2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