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创新实干 改革先行

宁海: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乡村是国家治理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的宁海故事,书写共同富裕、深化改革的新篇章,从一个个村庄开始。

  “东美丽、西通达、北时尚、南文化”的县域图景渐次铺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送万家福”的文化内核渐成共识,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省级试点”。

  行走在宁海乡村,仿佛置身万花筒,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而每个村庄又如同一颗颗璀璨星辰,共同描绘着一幅和美画卷。

  最是文化能致远。乡村振兴引领宁海乡村迭代升级。如今,宁海正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厚植传统文化底蕴,培育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推动乡村振兴“共富共美”的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产业赋能

  化文化流量为乡村增量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宁海如何进一步立足文化资源禀赋,让乡村“以产兴业”?

  “这就需要激发村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创造力,转化为乡村的新质生产力。”宁海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宁海率先破题,探索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新兴业态,“文化大院”应运而生。

  深甽镇“南溪楠温泉文化大院”“清潭进士文化大院”,大佳何镇“南阳福园”,梅林街道“希望里·芳草地”……在宁海乡间,一个个有人气、有特色、有乡愁的农村“文化大院”串珠成链唤醒“沉睡变量”,把“流量”转化为“增量”。

  宁海的“文化大院”以“1座院落运营实体+1个整村运营概念”,政府搭台、团队介入、百姓唱戏,形成资源上下整合、人才内外协同、业态新老相加的全新农文旅综合体。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宁海已打造了清潭进士文化大院、河洪长寿文化大院等8家“文化大院”,总共迎客40多万人次,直接营收超过500万元。

  在宁海,“艺术赋美”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聚焦农民技能的创新转化、乡土文化的深耕转化、乡村资源的价值激化,让一个个距离相近、景致相像、风物相似的美丽乡村有了更鲜明的个性,生发出各具特色的“美育靓村”。

  2022年,大佳何镇葛家村、深甽镇深甽村成功通过浙江省美育村考核,其中葛家村获评首批浙江省美育示范村;2023年,强蛟镇骆家坑村获评浙江省美育村。“美育”于宁海大地蓬勃生长,美化乡村环境,赋能乡村产业,描绘着美丽乡村的新图景。

  聚力“艺术+”产业主赛道,宁海把建设“乡村艺术谷”作为“五大革新”突破性抓手之一,打造现代版桃花源——“石门乡村艺术谷”。从当地第一个“艺术村”葛家村,到如今的“艺术谷”,“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模式全面提档。

  走进艺术谷,有传承700年小洪拳的“功夫村”涨坑村,也有主打“红妆文化”的毛洋村、“五福”临门的团联村、“一门两院士”的马家村……到2025年,这里将成为一体打造艺术、文化、产业、生态、组织相互交融的乡村美学集聚区、乡村振兴文化新高地。

  从艺术赋美到文化赋能,文化软实力正在持续支撑产业硬实力。宁海鼓励各类文化创意企业、非遗传承人、文化主理人等开展文创产品设计,形成了“这礼是宁海”文创伴手礼品牌。去年以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实施文旅消费品牌创建行动,在两届“浙派好礼”文创产品评选大赛中,宁海共有22件商品入选,其中获银奖7个,铜奖9个。另外还获得了中国特色旅游商品金奖1个,铜奖1个,充分展示了宁海“文体+创意”的强劲实力。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文旅高质量发展大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宁海秉持着文旅深度融合的原则,对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提升前童古镇、宁海森林温泉度假区两大“标杆”特色景区能级,加快建设十里红妆文化园、南宋红妆乐园等“精品”特色景区,串珠成链形成景区矩阵,实现“明月当空,繁星满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宁海全面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行动计划,到2025年,建设10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点”,培育100个乡村旅游“金产品”,打造1000家旅游致富“样板户”。

  人才“绿洲”

  厚植乡村沃土“新”意盎然

  宁海乡村持续不断改革创新,呈现出一个鲜明特征——靠人才驱动。

  “做毕设,来宁海”。3年前,宁海与东华大学携手向全国高校学子发出邀请:将毕业设计“写在”宁海大地上。截至目前,这项行动已吸引全国171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学生奔赴宁海,诞生了456个作品,赋能乡村振兴。

  “毕业设计”扎根宁海土壤,谋划的是一盘“引才大棋”:一方面,以“联合毕业设计”为载体,将高校青年源源不断引向宁海,借智借力,转化为县域发展的新动能;另一方面,依托“毕业设计”构建起一整套面向未来人才的引育体系,实现宁海与青年人的双向奔赴。

  大学生奔向“希望的田野”,开启“宁海毕设之城”与“上海设计之都”的双向联动,校地共同探索集结全国高校设计人才赴城市、乡村等真实问题场景,落实知识创新成果的校地合作、政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近年来,宁海聚焦乡村振兴,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以内培“存量”+外引“增量”,梯队式打造人才队伍,宁海共引进丛志强教授等高层次人才24批次,助力青年人才资源向乡村导流,成立“艺术振兴乡村”人才学院,培育本土乡建艺术家300余名。

  宁海的乡村,正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进村入乡创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有人返乡开办生态农场;有人一出校门就扎进农田;有人组团奔赴青山绿水间解锁“诗和远方”……他们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助力乡村蝶变焕发新机。

  返乡创业青年阮瑞科,从工业经理到农场主,将先进的工业理念与农业产业相融合,成功打造“浙江省数字农业工厂”“浙江省生态低碳农场”“宁波市十佳数字农场”。

  “90后”新农人胡强强,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同时,带领种植户入驻第三方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上线小程序商城等方式加快布局线上业务,并拓展到家业务、打造研学基地,实现了三产融合发展,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眼下,宁海乡村众多新业态的崛起,与人才培养之间螺旋互进。宁海不断抛出橄榄枝,呼唤更多“年轻力量”投入乡村振兴,形成浓郁茂密、生机盎然的人才“绿洲”。

  农文旅融合

  多引擎迸发新活力

  当下,火热的节庆文化蕴含着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让“一步千年”的历史人文、“一览全域”的马拉松赛狂飙在城乡之间,成为宁海最美的景色。

  天下旅游,宁海开游。今年5月19日是《徐霞客游记》宁海开篇411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十四个“中国旅游日”。22年来,宁海坚持用一个节庆推动全域农文旅融合。目前,徐霞客开游节已发展成集民俗文艺表演、体育竞技、招商引资、经贸洽谈、商品展销和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在全国打响了“天下旅游,宁海开游”的口号。据统计,今年5月份,宁海县累计接待游客61万人次、同比增长12.79%,撬动旅游消费7.28亿元、同比增长13.84%。

  对宁海来说,徐霞客既是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宁海以徐霞客开游节为龙头,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品线路,同时以花为媒、以节搭台,整合推出“花漾宁海·四季有约”系列活动,四季花海点亮美丽经济,让农文旅融合成为宁海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接下来,我们将以‘花漾宁海·四季有约’为试点,整合地方特色农、文、旅资源,深化乡镇节庆改革,创新挖掘康养、研学、农事体验,打造独具宁海特色的乡村活动。”宁海县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宁海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山水资源,因此一直在努力发展山地旅游、户外运动等产业。从2013年开始打响“宁海越野挑战赛”第一枪,到建设全长500公里的地方登山健身步道,再到加入UTMB世界系列赛……这些直接催热了宁海的户外运动,每年登山步道接待人次300万,占宁海接待游客的三分之一。

  持续引进高规格高品质赛事活动,助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优化提升,宁海以赛事文旅融合促进共同富裕。近年来,宁海连续举办宁海越野挑战赛、环中国自行车业余赛宁海站,全国青少年U系列英式7人制橄榄球系列积分赛、宁海森林温泉越野赛、杜鹃十攀挑战赛、宁波市轮滑迷你马拉松赛等各项大型体育赛事,进一步放大户外赛事带来的名片效应,赋能乡村振兴迸发新活力。

  (本版图片由宁海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提供)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宁海: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2024-09-13 浙江日报2024-09-1300005;浙江日报2024-09-1300010;浙江日报2024-09-1300022 2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