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础立长远 抓关键带全局
——义乌深化基层改革的城西实践
蒋守洋
一列列中欧班列从这里出发,将中国制造送往世界各地;一趟趟大货车进出义乌综保区,将全球好物带给千家万户;一个个参观团漫游在望道信仰线,体味真理之甜、乡村之美。
随着高能级平台、重大产业项目、城乡持续融合,2022年来,义乌市城西街道常住人口从11.5万增长至15万,快递企业集聚的何泮山村一房难求,夏季奶茶店频频爆单……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变化更快的城西街道,正持续上演着精彩蝶变。
城西是义乌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从一方大地上的崭新气象中,窥见基层改革创新发展的生机新貌。
(一)
翻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扑面而来的是改革气息,其中,“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一句特别吸睛。
坚持民愿所向,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近年来,义乌城西街道以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强化要素支撑,推动民生福祉再上新台阶。
改革最终取得的效果如何,评价在于群众的声音。“全村老旧破败的房子都拆了建新房,以前想都没想过。就这几年工夫,我们已经住进了别人眼中的‘水墨江南’。”在城西街道五一村,村民何远刚刚搬进新装修好的家,望着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新中式花园联排房,感叹“我们的新房可一点也不逊色于城里的别墅”。
安居才能乐业。近年来,城西街道始终坚持以百姓安居工程为抓手,深化“千万工程”实践,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探索共富成势大覆盖。通过异地奔小康、空心村改造、84号高低结合、新社区集聚、84.5号新政等多种模式,全面推进农村有机更新改造,解决了1359户农户的“拆而未安”问题。
乐业进而共富。近年来,城西街道积极谋划分水塘、何斯路、石明堂、流里塘等村15个共富项目,推进“红色信仰”区域共富党建联建,集成推进乡村旅游、智慧农业、创意文化等15种新兴业态,带动10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年均经营性收入增加超20万元。流里塘盆景、石明堂虾稻共生、红糖产业、枣博园等项目丰产丰收,老陈家燕子、盆景葛雪峰等直播新农人不断涌现。2023年,辖区所有村经营性收入超50万元,16个村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
(二)
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全民深化、协同推进,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坚持问题导向,改革才能有的放矢。推进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近年来,城西街道从反映最为集中、最为迫切的领域改起,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一子落满盘活”的关键环节,推动改革向更加系统集成、整体协同、全面深化跃升。
面对基层治理点多面广事杂的现实问题,城西街道以“数智”+“地巡”构建全域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依托数智化系统,将水域哨兵、货车感知等“云上信息”应用于社会事务管理,用大数据智能分析结合综合指挥平台重点关注,对水域污染、交通拥堵、公共场所安全等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依托基层网格力量,以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为契机,城西街道将安全生产、环保检查、反诈宣传、矛盾调解、区域安防、流动人口管理等进行“一揽子”统筹,有力推动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法治化、系统化。
“没改革以前,我们公司仅力调电费一个项目就扣了1627.8元,一年电费开支近百万元;改革后,我们每年只需要9000元的用电服务费,可以为公司节省电费开支5万元—10万元。”义乌市教学仪器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这位负责人点赞的是城西街道在打造“1+4+8+X”智慧应急消防站点布局的基础上,在义乌市率先创新推行的“用电体检”服务。优化完善为企服务,为企业提供超预期服务,无疑需要更懂企业。
针对工业园区企业普遍反映的用电成本高、用电安全问题。城西街道为用电企业与电力服务公司牵起“红绳”,由电力服务公司浙江慎意能效科技有限公司对辖区企业免费开展用电安全“查线路、查变压器、查配电室、查排风口、查设备”五查合一工作,指导宗地企业合理评估用电服务成本与电力节省成本,助力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截至目前,慎意能效已为城西街道103家宗地企业提供免费诊断服务,上门提供服务900余次,消除安全隐患200余处,降低设备经济损耗2000余万元,报警故障处理率达100%,其中57家宗地企业成功签约电力维护合同,实现“一企一策”用电改造方案,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添上了一把本质安全锁。
(三)
问需于民,更要问计于民,赢得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参与,让改革服务群众,改革之路就会越走越宽、风景日盛。
金华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要牢牢把握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确保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坚持民心所指,群众觉得什么难办就改什么,城西街道努力通过便民服务体系的重塑和服务机制的改革,一场打破藩篱的高效民生服务创新正在进行中。
在城西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大厅,一面写着“热情为人民服务,真诚为人民解忧”的锦旗,映照着群众对便民服务的满意度。
这面锦旗的落款人韩女士,是不久前刚刚落户义乌的新义乌人。“因为义乌有人才引进政策,我就决定把我的户籍从老家迁入城西,由于办理业务时没有带毕业证书,且户口本与户籍信息不一致,当时就让我犯了难。”韩女士讲述了自己此前在城西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事时的经历。负责办理的工作人员储姗姗了解情况后,通过韩女士的学信网记录证明其学业信息,并协助韩女士走无户口本业务办理渠道,申请户籍地迁出跨省办理业务,专业、顺利、高效地办理了韩女士的户口迁移业务。
第二天,韩女士就完成了落户流程。“不愧是义乌,让我非常顺利地落户城西,更坚定了我的选择没有错!”
一个原本只有120平方米,仅开设5个窗口的便民服务中心,是如何通过硬件、软件之“变”,实现服务高效、办事便捷、群众满意之“便”?
城西街道通过改造升级场地,将街道办事处大楼总面积1100平方米的“入户层”全部用于便民服务中心,开设24个窗口,配备30名工作人员,集合600余项政务事项,打造“一门式、一站式、一体化”便民服务场所,实现基层企业和群众需上门办理事项供给。在这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可以做到“无差别”综合受理,“一口清”咨询机制会给办事群众详细解答问题,通过业务分流、投用24小时智慧政务服务大厅,打造智慧政务服务场景,“跨区通办”专窗则可以做到“全域通办”服务。
改革没有局外人和旁观者,兜底保障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在城西街道,一份包含9类兜底群体、2种兜底方式、7项兜底服务的民生兜底体系建设制度十分有特色,用2万多字详细列明了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办理流程、补助项目、服务周期等内容。以制度建设精准提供特殊人员居家养老服务、兜底保障服务、法律援助服务、慈善救助服务、疾病筛查服务、低保低边服务等,让困境儿童、低保等群体享受到特殊保障和服务,让城西形成关心关爱困难群体、先富带动后富、共富路上一个不掉队的浓厚氛围。
(四)
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在义乌大地干部群众心中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改革开放一直都是义乌发展的重要法宝,全面深化改革是义乌“打造典范、再造辉煌”的必然要求。
义乌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擦亮干部品牌,持续激发锐意改革的昂扬斗志。近年来,城西街道坚持将改革刀刃向内,聚焦自我革命,用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持续擦亮“真理味道 信仰之源”金字招牌,将美好城西的蓝图绘到底。
改革成效好不好、改革效率高不高、改革举措落不落地,党员干部的党风政风很关键。为强化队伍作风建设,城西街道制定完善各类制度共9项,严格落实监督“四清单”“两档案”“两报告”制度,通过“干部三重优选”“雇员双向选聘”,对一批干部进行了岗位、职务调整,动真碰硬,实现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为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搭舞台、给平台,形成人人争当“干事先锋”的工作氛围。
位于城西街道的轩亿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由于发展势头良好,对增扩厂房需求强烈。“听以前办理过厂房改扩建审批的朋友说,项目需要多次分别前往多个部门提交相关材料,整个过程需要好几个月,我都打算放弃申报了。”让企业负责人彭培培惊喜的是,只是他在城西街道企业“三服务”上门走访时不经意的一句话,工作人员就记在了心里。几天后,街道多个职能科室联合上门指导企业厂房改扩建审批申报。“全程都在街道工作人员指导下推进,几乎不用我去跑,比预期的时间减少了一半多。”彭培培说。
干部“跑起来”,企业群众才会“笑起来”。城西街道致力于构建一个“下沉式、跑一次”的主动服务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为企业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处于基层,面向基层,诸多小微权力看似微小,却直接连着民生,关系人心向背。围绕小微权力运行、制约、监督工作,城西街道深化组织、数字、机制改革,“瘦”权谋红利,简政慰民心。
安全监管是许多企业、商户接触最多的管理服务。城西街道开创“清廉安监”模式,上线“助企服务”平台,针对各项整改内容要求“1小时上报、1小时验收、30分钟审批”,极大缩短企业安全生产整改审批流程,并将处置过程全部留痕。而一条“无特殊情况,安监员不得在重要节日前后一周上门检查”的要求,更是体现了新时代机关效能革命的细微落脚。
针对村级招投标领域可能存在的问题,城西街道创新打造“村级项目招标公信平台”,通过“三个一律”,即所有村级资产资源处置一律纳入平台审核;未经平台发布信息的资产资源处置一律不予入账;未经平台发布私自处置村级资产资源的,相关责任人一律追责,进一步规范小微权力健康运行,从源头上确保信息真正“晒”在阳光下,为监督执纪赋能,为村集体资产增效。“公信”平台上线以来,村集体增收超46%,真正实现了改革的多赢。
(图片由义乌市城西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