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守牢用好百姓“救命钱”

  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医保局近日通报,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一些医院竟然为女性患者做“前列腺磁共振成像”“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定”等男科类诊疗;另一些医院,则为男性患者开展“宫腔镜检查”“宫颈癌筛查”“宫颈扩张术”等妇科类诊疗项目。

  如此奇葩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有的属于医疗机构为收费而乱开检查,有的属于医疗机构设立不合理套餐收费,有的属于医务人员医嘱模板化套取医保资金,有的属于医务人员放任患者冒用其他参保人资格就医诊疗……如此男女不分的“黑色幽默”一点也不幽默,背后是一只只“啃噬”国家医保基金的“硕鼠”。

  这些“硕鼠”是如此明目张胆,肆无忌惮。通报中,医保局分别点名30家医院和30名医生。有的医院在一年内“给男性患者做妇科类诊疗”达1674次,平均下来每天就有四五次;还有无良医生做这类混账检查甚至一年达400多次,让人瞠目结舌。

  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看病钱”“救命钱”。我国每年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一次次“灵魂砍价”只为了让老百姓看病少花钱。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针对骗保行为重拳不断,仅2023年,全国医保系统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80.2万家,处理违法违规机构45.1万家,追回医保基金186.5亿元。然而,即便在监管的高压下,依旧有人把贪婪黑手伸向百姓“救命钱”。近年来,骗保手段不断演变升级,花样翻新,呈现出“真假交织”的隐蔽性,骗保行为越来越趋于组织化、专业化,牵涉利益主体多,涉及范围更广。这些都给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

  守牢百姓的“救命钱”,要加大对“硕鼠”的打击力度。当前对骗保行为的处罚多限于取消定点资格及退还非法所得,甚少实施触及不法主体根本利益的硬举措,如吊销机构或个人执业许可,更罕见动用刑法严惩。这使得“硕鼠”在利益驱动下,心存侥幸,屡试不爽。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印发的《关于办理医保骗保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为依法、精准查办“硕鼠”提供了准绳。唯有对觊觎医保的“硕鼠”依法严惩,不枉不纵,才能让他们望而却步。

  守牢百姓的“救命钱”,还要及时堵住“粮仓”漏洞。数字化时代,利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已成为高效监管的关键。本次“男女不分”的奇葩检查,正是运用大数据模型,对医保基金进行筛查发现的。织密监管网络,必须加快运用智能监控、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监管体系,不仅加强事后监管查处,更要关口前移,设立预警机制,自动识别拦截可疑行为,让“硕鼠”无隙可钻,让医保欺诈无处遁形。

  医保基金不是“唐僧肉”,一分一厘都不容侵占。让大数据长出“眼睛”,让监管长出“牙齿”,筑起全民监督的防线,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用在刀刃上,才能让医保基金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强后盾,而不是落入“硕鼠”口中的肥肉。“男女不分”的荒诞幽默该休矣。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守牢用好百姓“救命钱” 2024-09-04 27073985 2 2024年09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