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景象

文章导航

国家公园里的“农民科学家”

  “木荷,胸径13.4,状态A……”

  日前,开化县钱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处密林深处,姜永清带领着他的“科研小队”正在做样地调查,为亚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科研项目提供数据支撑。在钱江源国家公园,有数位像姜永清一样的农民,他们每天不是钻进深山老林采集数据,就是在实验室分拣样本,下班后还得回家干农活,这样的反差让他们拥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农民科学家”。

  2004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原古田山森林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究站)计划在古田山建设24公顷大样地,有近15万棵树需要采集基础数据,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当时,许多村民被临时请来帮忙,他们经过森林调查方法培训后参与其中,姜永清就是其中一位。

  “以前我在一家伐木场做伐木工,刀不离手,大家上山就砍树,很多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碗口粗的树都难找。”对于数十年前伐木对生态的破坏,姜永清仍然记忆犹新。2005年,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始深入人心,伐木工这份职业逐步淡出历史舞台,姜永清放下砍刀,全身心投入监测样地建设当中。

  在开化县洪源村,也有一位曾经的伐木工,现在他是安装红外相机捕捉野生动物的行家里手,时常帮助科研人员采集野生动物数据。2023年8月5日,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在查看红外相机素材时,发现一头成年黑熊带着两只幼崽遛弯觅食的珍贵画面,而安装这台红外相机的,正是这位“农民科学家”汪树龙。

  “村民+科研”各取所长的模式让科研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建设大样地的任务完成后,包括姜永清、赖祯熙、赖正淦、江福春、赖正标等多位踏实肯干的当地农民被留在研究站里,成为“农民科学家”。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目前已有20多位村民加入野外调查的行列。

  “放不下的仍然是对这片林子的热爱。”姜永清说,“十年来,和我们一起完成科研和监测项目的硕博研究生有近百人。”科考研究表明,开化境内累计记录生物物种639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1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植物115种。近三年来,科研人员在开化境内新调查发现的全国新记录物种就有92个,浙江新记录物种148个。

  目前,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等一批自然教育场馆陆续建成并对外开放,在科普馆的一角,由“农民科学家”采摘的植物被做成标本挂在墙上。这不仅是标本墙,也是他们的荣誉墙。

  拍友 谢丹 余晓展 摄影报道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4 国家公园里的“农民科学家” 2024-08-17 27047086 2 2024年08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