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理论周刊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作为民生之基,历来是衡量经济发展态势的“晴雨表”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在“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与就业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打破束缚就业发展的体制性壁垒与机制性障碍,探索并实践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就业新路径,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已成为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与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议题。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就业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其适应性面临考验。在此背景下,深化“四业”就业体制改革,即强化劳动者自主就业能力、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关键性作用、加大政府促进就业的扶持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点亮“劳动者自主就业”之光,加速构建健康有序的就业生态体系

  劳动者自主就业,作为市场经济浪潮中的坚固基石与活力源泉,是推动就业工作深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快步伐,探索并建设一条既健康又规范的就业路径,旨在构建一个就业岗位充裕、服务举措创新、发展空间广阔的就业新生态,吸引并助力广大劳动者在就业领域扬帆远航。

  首先,须紧抓服务业发展之翼,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促进就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服务业作为吸纳劳动力的广阔海洋,其蓬勃发展对于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价值。在发达国家,新增就业80%以上来自服务业,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深刻认识到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与空间。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培育新业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们不仅能够稳定并扩大就业容量,还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其次,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就业服务体系,是拓宽就业渠道、激发就业活力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的挑战与机遇,我们应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并培育新兴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为劳动者提供精准、高效的就业信息与支持,助力他们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尤其要加速零工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确保就业信息透明流通,让零工经济、电商微商、兼职共享等灵活就业方式成为劳动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新舞台。

  最后,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破解就业难题、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一环。积极的就业观念如同催化剂与加速器,可以放大就业政策效应,增强就业措施效果,助力求职者更快找到合适的工作。我们应鼓励劳动者树立长远眼光,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需求自主选择职业路径,避免盲目跟风或依赖心理。特别是对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应引导他们拒绝消极就业观念,勇于探索“斜杠青年”“数字游民”等灵活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以技能为翼,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实现。

  筑牢“市场调节就业”之基,加速构建协同高效的就业生态环境

  市场调节就业作为促进就业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流动。

  为此,须深化劳动力市场体系改革,健全统一规范、竞争有序、高效透明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构建“就业友好型”社会经济格局。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提升市场透明度与匹配效率,降低求职者与企业的双向搜寻成本,依据市场供求动态,引导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与地域间灵活调配。

  同时,须优化现代化人力资源建设,将教育、培训与就业紧密融合,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步伐,科学预测人力资源发展趋势,遵循“专业对接产业、产业引领职业、职业导向就业”的循环路径,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确保人才培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有效缓解“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并存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好地促进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供需匹配。

  此外,须强化劳动者权益保护体系建设,完善劳动法律法规框架,明确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标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大市场监管与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严惩就业歧视、欠薪欠保等不法行为,营造公平、公正、安全的就业环境,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最后,细化就业跟踪反馈与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就业监测预警体系,探索建立纠纷预防与化解机制,把握就业形势变化与政策实施效果,依据评估结果灵活调整政策策略,强化政府各部门间的政策协同与联动效应,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确保就业目标的稳步实现。

  紧握“政府促进就业”之舵,加速整合多元就业资源

  政府作为促进就业的核心力量,其职责不仅仅在于提供公共服务,更在于精准施策,引领就业市场健康发展。强化就业优先战略,须构建完善的就业促进机制,确保政策效力直达就业一线。

  一要抓住要害,精准立法执法,破除新就业形态发展的法律障碍,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激发市场活力。

  二要点准穴位,精准帮扶重点群体就业,针对“十四五”期间及更长远时期内的就业挑战,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应分类研判不同人群的就业重点、难点,实施精细化分类帮扶,量身定制就业促进计划,包括就业援助、技能提升、创业扶持等多元化措施,助力各类群体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要打准靶子,强化政策与项目评估机制,确保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正向影响,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稳岗拓岗上下功夫,特别是依托民营企业这一就业主战场,激励企业扩大招聘,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基本盘。

  四要扑下身子,坚持实践导向,深入就业一线,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把握新时代就业工作的新趋势、新规律,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就业政策,确保政策效果最大化,真正解决就业难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繁荣与和谐。

  奏响“鼓励创业”之歌,加速构建便民惠民的就业服务新生态

  创新创业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引擎,正引领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设经营主体数量达3273万户,比上年增长12.6%,彰显了创业对就业市场的强劲拉动作用。为持续拓宽就业渠道,须进一步激发市场潜能与社会创造力,加大扶持创业的政策力度。

  首先,优化营商环境,从创业者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构建高效、公平、创新、包容的市场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企业注册便利度,简化审批流程,降低创业门槛,营造宽松有序的市场氛围,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其次,聚焦技能提升,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培养具备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与创造力的新时代创业者。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开展精准教育培训,拓宽创业者的专业技术、资源和视野,激发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数字创新创业繁荣活跃奠定基础。

  再者,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业扶持网络,包括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融资便利、创新金融解决方案等,降低创业成本与风险。同时,优化创业服务,如设立创业指导中心、搭建创业交流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个性化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与质量。

  最后,强化观念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文化氛围。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群体勇于创业,将个人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202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达1179万,应重点引导其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促进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新时代的宏伟征程中,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被赋予崭新的定位与使命,它不仅仅是民生之本,更是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需以改革为引领,持续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确保每位劳动者都能在适宜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飞跃。通过深化“四业”就业体制改革,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公平、高效、包容的就业生态系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这一过程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将更加充实、幸福感将更加真切、安全感将更加稳固,这些美好感受将成为社会和谐稳定与持续发展的基石,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有质量、有保障、可持续,共同绘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丽画卷。

  【执笔人:张占斌、刘振春,特约研究员,分别为国家一级教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6 全面深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2024-07-15 26960409 2 2024年07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