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
到打造“美丽家园展示区”
——习近平在浙江关于共同富裕的探索与实践·生态富民篇
生态兴则国家兴。生态文明不仅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量。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部署生态省建设,推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对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开启了浙江推动绿色共富、实现城乡共美的生态富民之路。回溯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在浙江的实践历程,对于深入把握以生态之美提升共富底色的丰富内涵,系统推进浙江美丽家园展示区建设,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的浙江样本、共同富裕的浙江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及实践探索
21世纪初,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浙江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前列,但随着资源、能源消耗日益增加,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也与日俱增,亟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生态省建设,作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论断,率先探索出一条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均衡和谐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提出“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部署实施生态省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也是新阶段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节点,二者具有天然的同质性、同向性。作为经济先发地区,浙江更早、更深、更尖锐地遇到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污染加剧、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习近平同志深刻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基于大量调研和深入思考,在2002年12月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生态省建设战略部署,明确要求“以建设生态省为重要载体和突破口,加快建设‘绿色浙江’,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03年1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浙江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习近平同志还亲自担任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直接参与制定了《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当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纳入“八八战略”。在生态省建设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要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我省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应当说,“推进生态建设,打造‘绿色浙江’,进一步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
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以全面推进、长期推进的态势加快生态省建设,围绕生态经济、自然资源保障、生态环境、人口生态和能力支持保障五个方面内容,掀起了一场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到2007年底,生态省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批市县获得了国家生态县、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为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继续走在前列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二)强调“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是人民群众生存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部署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百姓过上富裕安康幸福的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2004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指出,“花大力气解决污染物排放、水环境治理等重点环境问题,真正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呼吸清洁的空气”。针对当时全省地表水总体水质逐年下降,酸雨污染逐年加重,海域赤潮频繁发生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他亲自部署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提出了“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工作目标和“治旧控新、监建并举”的工作方针,以全省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为重点,全面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2006年5月,他进一步强调,“强化污染防治,确保环境安全,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也是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习近平同志将环境污染整治当成生态省建设的一项基础性、标志性工作常抓不懈。
到2007年,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全面告捷,完成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和5个准重点监管区摘帽,带动71个市级监管区污染整治;全省八大水系、运河和主要湖库17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有60.2%的断面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比2003年增加12.8个百分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牢牢守住了环境底线。
(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探索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良性互动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凸显价值、不断增值。改革开放初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靠着开山采石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老百姓腰包鼓起来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在抉择发展方式的十字路口,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余村考察,当听到村党支部书记汇报余村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开始搞生态旅游时,他当场表扬了余村的做法,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2006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了更为系统、完整的表述,将人们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关系的认识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形象化表达。习近平同志提出,“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浙江始终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结在一起,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资源价值高效转换的生态富民路径。从2003年到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由9753亿元增加到18640亿元,万元GDP能耗则持续下降,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减少了资源能源消耗,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四)强调“整体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浙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走在全国前列,但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21世纪初,浙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集中反映在农村人居环境“脏、乱、散、差”,与逐渐改善的城市环境形成了很大反差。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整体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2004年,他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从全省选择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设“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委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予以推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龙头工程、基础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是推动生态省建设的有效载体,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带来了‘金山银山’,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习近平同志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每年都在全省各地主持召开现场工作会议,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截至2007年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全省共完成10303个建制村的整治,其中的1181个建制村建成了“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强调“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引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文化的表征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认知与行动自觉。习近平同志将生态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他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写道,推进生态省建设,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省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在他的带领下,浙江全面开展“绿色系列”创建。2005年,习近平同志在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使生态文化真正成为一种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共同推崇的价值观念。在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实践中,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素质,推动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必须建立在广大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使其缩短从自发到自为的过程,主动担当起应尽的责任,齐心协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同志注重把生态文化培育贯穿于生态富民建设全过程,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将生态省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生动体现了其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观。
生态价值观是推动生态富民建设最深沉、最持久的内生动力。浙江各地通过开设生态建设专题培训班、成立“绿色浙江”等环保社团、开展绿色创建等行动,推动清洁生产、绿色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理念的普及,生态文明建设逐步转变成社会主流意识,绿色成为浙江的文明新风尚。截至2007年底,浙江共创建“绿色学校”299所、“绿色社区”218个、“绿色企业”208家、“绿色饭店”229家、“绿色家庭”654户、“绿色医院”53家,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生态文化在浙江大地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六)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法治化步伐”,不断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生态省建设的长效机制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必须发挥好法治建设在生态省建设进程中的驱动力量。在部署生态省建设工作时,他高度重视建立领导责任制,提出“GDP快速增长是政绩,生态保护和建设也是政绩”,推行生态审计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制度。习近平同志主张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立法与实施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2003年6月,他在原省环保局考察调研时强调,“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法治化步伐,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监督管理”。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的办法,建立并完善有利于生态省建设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和生态补偿机制。他强调,“要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加大投入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逐步建立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推动下,2005年1月,东阳和义乌的水权交易开创全国水权交易制度改革之先河。同年4月,习近平同志进一步强调,“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必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生态补偿过去也是有的,包括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对生态林提高补偿标准等等,但必须建立一种逐步加大力度、逐步健全起来的机制”。
在生态法治理念的指引下,浙江出台了全国首个专门保护水域的政府规章《浙江省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管理办法》,出台了《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开始试行“亩均论英雄”改革,用最严格的制度保障生态省建设深入实施。同时,率先建立全省域覆盖的生态补偿机制,完成了生态保护从无偿到有偿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资源、环境、气候等生态产品从“无价”到“有价”的转变,有效增强了全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浙江深入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具体实践及成效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共同富裕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在绿色发展共富、生态富民惠民、区域协同共富、城乡共富大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共同富裕厚植了良好的生态土壤。
(一)沿着“生态省”指引的方向,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形成经济强、生态好、百姓富的现代化发展格局
如何把生态省建设引向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深入思考的问题和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既有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率先作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提出打造“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2012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奋斗目标,把“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予以部署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的新目标,浙江不断基于时代和人民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深化生态文明战略部署。2014年,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2018年,全面部署实施“富民强省十大行动计划”,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行动计划作为其中之一,要求在富民强省的大局中更高水平推进美丽浙江建设和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在持之以恒的战略部署和步步推进中,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速提质,全省人均GDP、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等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经济强、生态好、百姓富的现代化发展格局。2019年6月,浙江生态省建设试点正式通过生态环境部验收,成为全国首个通过验收的省份。2020年,浙江发布《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浙江规划纲要(2020—2035年)》,这是全国首个省域美丽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也是生态省建设的又一“升级版”。从“生态省”到“生态浙江”,再到“美丽浙江”,浙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高水平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新阶段迈向共同富裕铺就了绿色大道。
(二)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不断提高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成色
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下,生态文明建设日益成为共同富裕新的增长点。浙江始终坚持习近平同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理念思路,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以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为主轴,不断拓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夯实可持续发展后劲。
经济生态化方面,率先实行差别化的区域环境管理政策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持续深化循环经济“991”(发展循环经济九大领域、打造九大载体、实施十大工程)行动,实施工业循环经济“4121”(把4个市、10个县市区、20余个工业园区和100余家企业作为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地区和单位)工程和“733”(在七个重点领域培育300家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30个示范园区)工程、生态循环农业“2115”(在全省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示范工程,开展“低散乱”企业整治和17个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强力推进水资源、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大力实施节能降耗“十大工程”(千家重点企业节能推进工程、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推进工程、装备制造业振兴推进工程、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建筑节能推进工程、交通运输节能推进工程、商业及民用节能推进工程、公共机构节能推进工程、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工程)。浙江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0.90吨标准煤降至2023年的0.40吨标准煤。
生态经济化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美丽经济”,培育了“丽水山耕”等一系列高附加值品牌,形成开化—桐乡等一批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开展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丽水)建设,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红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余村,从污染重灾区蜕变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5年间集体经济收入从91万元增加到724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8732元增加到55680元。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时,肯定了余村的绿色发展成就,并指出余村选择的绿色发展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以余村为代表,浙江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坚定不移保护“绿水青山”,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较好地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共同富裕的绿色发展成色更加鲜明亮丽。
(三)接续实施“811”系列行动,循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擦亮共同富裕的生态环境底色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浙江坚持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指示要求,以“811”生态环保行动为总揽方案,由早期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向全形态治理、全地域保护和全省域统筹转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接续首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浙江先后开展第二轮“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和第三轮“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突出源头防范、标本兼治,实施治环境促转型的“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聚焦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811”美丽浙江建设行动、统筹全要素治理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着眼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八大水系和近岸海域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实现由污染防治为主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并举的转变。
通过实施全形态治理、全地域保护、全过程防控,全省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61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24微克/立方米,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的比例从2002年的42.9%提高到2022年的97.6%,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省生活垃圾实现“零增长、零填埋”,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1年提升,环境信访总量连续7年下降,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和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从四轮“811”行动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浙江生态环境治理的内容不断丰富、要求不断升级,实现了良好环境普惠有感和生态产品优质供给。
(四)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统筹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彰显共同富裕城乡之美
城乡富美是安民之基、固本之要。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千万工程”既绘蓝图、明方向,又指路径、教方法,到中央工作后继续给予重要指导。这些年来,浙江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统筹抓好乡村风貌提升与乡风文明培育、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人才振兴与乡村治理等工作,绘就了一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的乡村新画卷。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千万工程”2.0版)、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千万工程”3.0版)和万村景区化建设(“千万工程”4.0版),建成了一大批美丽乡村精品村和美丽乡村风景线。同时,深入开展“三改一拆”行动,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和美丽城镇示范创建,助推全省城乡风貌整体提升。2018年,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同年,启动全域大花园建设,全面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加快大花园“串珠成链”,构建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的诗画浙江全域美丽大花园。
通过由点及面的持续建设,全省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整体大美、浙江气质”全域彰显。截至2023年,累计建成大花园示范县30个,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测评全国第一,基本实现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全覆盖、农村卫生厕所基本全覆盖。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全域美丽大花园”,浙江始终坚持以重大工程为牵引,带动城乡生态环境治理,推动形成全域大美格局,对城乡协调发展、共富共美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五)充分发挥法治建设的驱动力量,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巩固共同富裕的生态文明治理基础
生态建设必须以法治为保障。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重视以法治思维推进生态省建设。浙江坚持将法治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与方式,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制度供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出台了《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在全国率先编制实施县以上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率先实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管理考核,积极探索实行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形成了浙江的特色和优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浙江成立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单独作为一个专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进行部署。2017年1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部署8大类、46项改革任务。全省围绕总体方案推进改革举措落实,并以数字化改革引领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深层次变革和系统性重塑,初步形成了“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全省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不断健全,形成了以生态省考核为主轴,污染减排、河长制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大气治理考核为重点的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体系。实现五级河长制、四级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三级公检法机关驻环保联络机构以及主要环境要素立法等全覆盖,出台全国首个河长制地方性法规,发布首部省级GEP核算技术规范,开展首个“区域环评+环境标准”环境准入制度集成改革,推行首个主要污染物财政收费奖补政策,创立首个减污降碳协同指数,成为首个生态环境数字化改革和生态环境“大脑”试点省,打造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浙江样本。
(六)大力培育生态价值观,厚植生态文化根基,推动形成共建共享的社会行动体系
(下转第二十四版)
(上接第二十三版)
推进生态建设必须涵养生态思维、培育生态文化。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高度重视全民生态价值观培育,大力推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工作协同格局,浙江生态领域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浙江把生态示范创建作为重要载体,促进生态文明共建共享。2010年9月30日,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每年6月30日为浙江生态日,这是国内首个省级生态日。此后,每年开展浙江生态日系列活动,组织“六五”世界环境日等生态环境主题宣传,推动建立群策群力的生态文明社会行动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大力弘扬特色生态文化,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公益巡回演出等系列主题活动,深入推进绿色系列创建,着力打造生态文化品牌。普及环保宣传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中小学学校课程,全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已达到90%以上,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100%。
如今,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23年,全省累计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9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9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88个。公众参与模式不断创新,“蚂蚁森林”项目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嘉兴模式”写入了联合国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浙江始终坚持践行全民行动观,注重培育生态文化,提升全民生态自觉,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强大社会合力。
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共同富裕探索与实践的经验启示和理论价值
推动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共同富裕作出重要论述,提出“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些年来,浙江深入推进生态富民的探索实践,不断厚植生态文明优势,在战略谋划、发展理念、立场宗旨、科学方法等方面,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当前坚定生态优先理念、探路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一)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引领推动“生态美”与“共同富”的高度统一
“生态省建设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习近平同志在谋划部署浙江生态省建设时,高度重视发挥党委和政府在生态省建设过程中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作用。在他的领导推动下,浙江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建立“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省、市、县分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协同推进机制。这些年来,浙江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作出“坚持生态立省方略,加快建设生态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等战略部署,谋划“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等行动举措,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七个先行示范”跑道之一,构建起生态立省的宏观战略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高屋建瓴的战略谋划。
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不断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驱动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战略提升、发展方式转变,以“生态美”促进“共同富”。
(二)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以生态富民的创新实践推动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高度统一
生态环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同志强调,“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推进生态省建设中,浙江注重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依托绿水青山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守绿化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等转化模式,安吉以“两片叶子”助推绿色发展,淳安通过一湖碧水的顶格保护引得凤凰来,“两山合作社”为碎片化的生态资源赋能,山区26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结合起来,推动优美自然环境和丰富生物资源转化为经济财富。近年来,浙江大力推行“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塑料污染,于2023年第三次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各地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路径,源源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效益。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访余村时强调:“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牢固树立环境也是资源、生态也有价值的理念,努力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美丽经济”,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变成为发展优势、区域品牌和富民产业,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富民增收,让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始终坚持生态惠民,以优质生态环境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早在谋划部署生态省建设之初,习近平同志就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坚持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他强调,“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些年来,浙江始终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的优先领域,积极回应公众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和优美人居环境的期盼,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系列工程、“811”系列生态环保行动等,不断强化优质生态环境产品的供给,实现了生态环境由“脏”到“净”、由“净”到“清”、由“清”到“美”的美丽蝶变,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环境民生工作,从民生福祉的高度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谋划和推动,把优美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四)始终坚持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以系统治理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搞生态省建设,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要充分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在他的大力推动下,浙江以生态省建设为主突破口,以五大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打造,全方位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变革。浙江的生态环境治理,秉持系统观念和方法,实现了从“九龙治水”到“五水共治”、从碎片化治理到钱塘江源头和瓯江源头一体化保护修复,从单一要素的污染防治走向系统保护、综合治理,有力提升了生态治理的效能,净美了绿水青山的底色。在跨域环保合作方面,习近平同志对新安江保护工作开展实地调研并作出明确指示。这些年来,浙江从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新安江流域起步,推开跨区流域及森林、湿地等不同种类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环境要素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必须用联系、全面和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生态文明和共同富裕的各个领域、各类要素、各个阶段,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出发,把握并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五)始终坚持全民参与,以多元治理格局推动实现政府主导和全民自觉的高度统一
在推进生态省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提出“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不重视生态的公民不能算是具备现代文明意识的公民”,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开展生态省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浙江坚持政府带头、全民参与,利用环境日、地球日、浙江生态日等重要纪念日开展群众性的生态环保主题活动,创新构建“环保议事厅”“环境陪审员”“河小二”等公众参与模式,加强“绿色浙江”等环保社会组织建设,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行动、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形成生态保护强大合力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2018年6月5日,《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发布,成为全国层面首个针对公民的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对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公民践行绿色低碳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挥了积极作用。2023年6月5日,新修订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发布实施,其可操作性更强、传播效果更广,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全民力量。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从浙江的探索与实践到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都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没有终点的永恒课题,必须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为此,要深入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充分激发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着力打造美丽家园展示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要求浙江“坚定不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建立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深刻领会和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努力”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美丽家园展示区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把握新时期的生态优先原则,以更大决心夯实绿水青山生态安全基底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是生态系统安全性和质量的重要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是彰显共同富裕现代化先行省生态之美的必然要求。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一开创性的战略思想,首次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相结合,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空前提升了生态保护的战略高度。要坚持生态优先导向,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方针,锚固生态保护格局,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提升自然生态空间承载力,夯实我省绿水青山生态安全基底。一是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通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修复生态系统,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体制机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通过“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民参与、基础保障”四轮驱动,推进生物多样性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调统一。三是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强化辐射环境安全监管,聚焦农业、森林等生态系统以及海岸带和脆弱地区等重点区域,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筑牢生态安全“防护墙”。
(二)把握新时代的生态富民导向,以更大力度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
在现代经济发展进程中,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等产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地区吸引力、汇集高端人才和高附加值产业的重要因素,有利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2019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浙江的资源在山水,潜力也在山水。要充分挖掘和发挥浙江省生态优势,大力培育壮大特色生态产业,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拓宽生态富民路径。一是多措并举培育能够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业态。依托港口岸线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山海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生态休闲养生产业;利用空气清新、水质清洁等环境优势,适度引进培育数字经济、精密仪器、洁净医药,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二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措施系统集成、改革成效螺旋式提升。构建共富型自然资源政策体系,建立常态化GEP核算和考核制度,深化“两山合作社”建设,率先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拓展优质资源价值转化通道。三是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强化制度供给,创新实施山海协作升级版,建设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创新“交通+”“生态+”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美丽致富内生动力。
(三)把握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更高水平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格局,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一是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强化农业、工业等用水全过程管理,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立足浙江能源资源禀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加快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浙江”先发优势,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催生绿色发展新动能。三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构建双碳工作体系,加快建立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体系,全面推动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多层级多领域低(零)碳试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建设,开发利用林业碳汇和海洋“蓝碳”。
(四)把握新阶段的生态为民宗旨,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又是发展之基、治污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要深入践行生态为民宗旨,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攻坚战,推动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争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厚植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重点要把握系统化、科学化和普惠化。一是聚焦系统化,做好统筹协调的大文章,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二是聚焦科学化,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找准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同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区域协同治理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生态要素协同治理,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法规制度,实现局部和全局相协调、治标和治本相贯通、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三是聚焦普惠化,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兼顾效率与公平、促进省域均衡且持续增长的层面,推进水、气、土等环境要素的全面优质,加快解决影响群众感官的噪声、恶臭、油烟等“扰民问题”,强化新污染物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提升,实现更加均衡、更加优质、更加可感的普惠。
(五)把握新时代的共富大美目标,以更高品质建设城乡共美家园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加快推进省域一体化建设,扎实推动乡村生态振兴,高质量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同时注重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着力构建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贯通的全省域美丽大花园。一是推动城乡生态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调整生态公共政策发力点,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缩小城乡环境建设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同质共享。二是加快建设衢丽花园城市群,扎实推进浙西南生态旅游带建设,聚力打造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推进全省县域大花园建设提质扩面和“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2.0版建设。集中力量挖掘、培育、擦亮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深邃、独具特色魅力的“耀眼明珠”。三是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浙江特色生态文化,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中,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态文化主流价值观“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六)把握新时期的多跨协同理念,以更实举措推动生态文明整体智治
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探索更科学、更智慧、更有效的手段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质的提升,是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途径和必然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浙江要践行“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数智化改革,迭代升级省域空间治理数字化平台,打造空间治理数字化改革先行省。迭代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智治应用,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数字化改革和生态环境“大脑”试点省建设,优化“生态保护跑道”,持续推进生态文明治理工作体系化、高效化、智能化。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把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作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培育壮大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二是全面整合优化生态文明议事协调机构,进一步理顺生态文明治理工作机制,整合省级相关部门生态文明治理系统工作,增强生态文明治理工作的整体性和协同能力。三是完善省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领域相关法律制修订,实行最严格的地上地下、陆海统筹、区域联动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健全绿色导向的领导责任体系,完善省委统筹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系。探索形成GDP与GEP协同增长的评价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应用于财政转移支付、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等领域。强化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持续优化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完善与生态环境保护效果相关的转移支付制度。
(课题负责人:张胜军 刘瑜 汤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