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文脉 薪火相传
王文章 编辑 李雅南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传承的活态见证,以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华民族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同时,全球视野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明,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重要意义。
以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作为标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了20多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中,浙江一直走在前列。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就要求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强调不能“造成文脉的断裂”,2005年5月到6月,他在28天时间里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6次重要批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看待和重视中华文化,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这对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明确地理解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刻意义,以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更切实有效的方式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非遗保护的做法和经验
中华民族具有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深厚传统,但现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却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在20多年的时间里,保护工作从比较单一的项目性保护,发展到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和依法全面保护阶段,构建起自成一体、行之有效的保护体系。主要做法是:通过全面普查,弄清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包括数量和项目产生的渊源,流变的历史过程、现状、传承人、实施的保护措施等。制订保护规划,建立四级(国家级和省、市、县级)名录保护体系和国家级传承人名录公布制度,形成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保护体系。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丰富性,从实际出发采取多样性的保护方式。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避免静止和僵化的保护,在不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其内在规律自然演变的前提下,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以及民间美术、传统医学药学、传统艺术表演、饮食文化类等项目,尽可能以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从抢救第一的原则出发,对那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陷入困境的项目,通过文字记录、数字化等形式加以抢救性保护。从原真性动态保护的原则出发,对民间信俗及民间礼仪、仪式和具有空间性的民俗、文化活动等,尽可能使它在产生、生长的原真氛围中保持其动态活力。从整体性、系统性保护的原则出发,采取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方式进行全面保护。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肯定的“中国经验”。主要包括:一、重视立法,依法保护。目前,我国在国家立法、专项条例、地方性法规以及国际公约实践方面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全国各省(区、市)也都逐步出台修订了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二、健全工作机制及工作机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行以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工作机制,全国各地也陆续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工作机构。三、实施了多种形式的符合科学规律的保护方式和保护措施。四、重视和推动国际合作。我国是较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并全程参与了该公约的国际实践。截至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数量居世界各国第一位。
重视发挥传承人的核心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者、再创造者和传递者,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最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独特性决定了传承人与项目的合一性,所以人们常说人在艺存。就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呈现的状态来说,那些保护工作生态良好的区域或社会认知度广泛、具有品牌性影响的项目,都与那些卓有影响力的传承人密切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先要不断增强进行传承工作的自觉意识,不仅本人要多出传承成果,更要以开阔的胸襟和开放的意识,积极带徒授艺,培养更多合格的传承人。其次,要履行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的义务,这些物化的形式也承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因。三是要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以使相关部门全面了解和掌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真实、全面情况。四是要积极参加公益性展示、宣传,唤起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
政府相关部门、社会机构、社会热心人士等要与传承人携手努力,共同履行保护责任。政府相关部门要以服务为宗旨,建立完善的传承人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对传承人的扶持、资助和培养力度,科学开展教育传承以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识产权保护。要重视社会机构和社会人士对保护工作的热心参与,共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工程。
近几年来,浙江不断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力度。202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新的时期科学推进保护工作的原则和措施,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带徒授艺和传承传习活动,探索创新师徒传承、群体传承、校园传承等模式,丰富人才培养渠道,加强中青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育,形成合理传承梯队;尊重传承人主体地位,持续深化传承人服务月活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提升技能艺能,扩大传承队伍,并开展“非遗薪传”展演展评、传统工艺技能大赛等活动。这些探索和举措从尊重和肯定传承人地位、价值出发,从根本上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薪火相传。
注重非遗的科学保护
正确认知和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是持续做好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今天这一名词已是家喻户晓,大家对它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但也仍常见一些人仅把物质的、可见的呈现形态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全部。比如我们常见到的广告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XX酒”等表述,就会使我们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内涵。实际上,酒的酿造技艺及技艺的文化内涵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概括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更多地表现为精神性、知识性、技艺性的呈现形态,相关的实物只有与它们相连结的时候,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部分。所以,摆在商店的酒不应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是它的恒定性与活态流变性的对立统一。恒定性是指人类智慧、思想、情感和劳动创造积淀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它在个体创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群体的人们共同遵守践行的规则,这些规则具有集体维持的恒定性,一旦形成后,就不是一个个体可以随意改变的。它世代相传,具有一定的恒定性。但是,随着时代、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审美趋向等的变化,整个传承链条上每个时代的传承者都会把自己的独特体验融入其中,所以某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过程又不是凝固固化的,它会缓慢地演化,在继承和创新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因此它才会作为传统而持久延续。那么,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尊重这种传承规律,让它按照其恒定性与活态流变性对立统一的自然规律去自然演变,而不应人为地去随意改变它或人为地使之凝固静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演变着的文化形态,其延续与发展永远处在活态传承与活态保护之中。继承与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灵魂,尊重和支持传承人坚守传统,牢牢把握每一个项目最核心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刻苦研习传统技艺,同时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感受当代审美趋向的演变,以及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的演进,在融汇传统与当代元素中自觉创新,在自己掌握的项目的传承链条上打上当代的印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重道远,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尽其责、各尽其力。我们每一位公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以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参与其中,携手共筑文化长城,携手共建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作者为原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