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杭州市拱墅区“运河之声”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洪凯文——

共赴一场“流动的盛宴”

  我是杭州市拱墅区“运河之声”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也是一名“运三代”,我们祖孙三代都工作、生活在这里,投身大运河沿线建设,见证世界文化遗产的华彩新生。

  大运河不仅是农耕文明时期的“漕运要道”,更是民族工业的“黄金水道”。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杭城人民用满腔热血在运河畔掀起了生产浪潮,浙麻、杭一棉、杭丝联……一座座大型国企在拱宸桥区域崛起,书写了恢宏的民族工业史。我曾有幸采访过那些大厂的老厂长、老领导,从他们的回忆中,仍能清晰感受到“大厂时代”的风貌与精神。“‘全国尚未解放,在自力更生原则下建厂’,毛主席的批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更带来了无穷力量。”原浙麻总工程师王景葆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依然心潮澎湃:“我们住茅草棚,睡木箱板,走上干下湿的‘弹簧路’,下雨、下雪,哪怕是下刀子,大家也要完成光荣的建厂任务,这是人的力量,是精神的力量!”在那个年代,河流、城市、居民结成共同体,为杭州乃至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迎来属于运河的“大厂黄金年代”。

  但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落,拱宸桥区域公建配套落后、运河水质污染也成为杭城人民的痛点。1997年,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工程铲下第一锹土。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嘱托:把运河真正打造成具有时代特征、杭州特色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游客的运河”。靠生态起笔、着文化之墨、以民生落笔,在拱宸桥区域的改造升级中,江南水乡古居得以精心保护,工业遗存得以创新利用,非遗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如今,漫步拱宸桥畔的桥西历史文化街区这一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游客仿佛进入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2023年,大运河数字文献馆、大运河数字影像馆也相继投用,通过新媒体、数字化手段,让运河文化“流动”了起来。与此同时,桥西至今保存着19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街巷里弄”格局,300多户原住民枕河而居,惬意生活,老杭州人的生活、饮食、礼仪、民俗等在此得以完好保留。

  风帘翠幕、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如今的大运河,已经真正成为一条生态美丽河、文化韵味河、人文幸福河。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希望更多的朋友来杭州,一起穿梭于白墙黛瓦和旧时厂房之间,感受江南风韵与现代都市的相得益彰,沉浸式体验这场“流动的盛宴”。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共赴一场“流动的盛宴” 2024-05-27 浙江日报2024-05-2700027;26848290 2 2024年05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