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理论周刊

守护文明之光 厚植文化自信

——从良渚遗址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极富前瞻性地指出:“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在成功申遗的基础上,浙江将继续擦亮良渚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圣地的文明标识,在保护、研究、传承、利用上不断创新突破,全面提升良渚的国际影响力,厚植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自信与历史底气。

  像爱惜生命一样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见证,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民族和国家,很难说是有真正实力的民族和国家。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出要“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出发,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管理、利用的关系”。他推动“文化保护工程”纳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并将其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省域层面进行了系统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文物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彰显出对赓续中华文脉一以贯之的重视、关注和思考。

  可以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更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中华文脉赓续传承,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事关执政党的领导力。浙江作为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务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本着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崇之心、敬畏之心、珍爱之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好各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守护好传承好浙江历史文脉。

  “三个有利于”:文化遗产

  保护和申遗的强有力指引

  在众多文化遗产中,良渚遗址具有突出的重要价值和独特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很早便认识到挖掘、保护良渚遗址的意义。2003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首次到良渚遗址调研,就提出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重大论断。他两度亲赴良渚,多次就良渚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尤其是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批示精神,不仅直接推动了良渚申遗成功,更为此后全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指引。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大力谋划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2005年5月11日,他在批示中指出,“我省在世界遗产申报方面尚属空白。‘申遗’是有许多条件的,也要下决心、花代价”。2016年6月13日,著名考古学家宿白、谢辰生、黄景略、张忠培联名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良渚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标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建议。1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批示,指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要统筹安排,申报项目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界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良渚申遗工作由此迈入快车道。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遗址”获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申遗成功,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自此得到国际公认,中国位列四大文明古国的地位不容辩驳。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良渚古城遗址是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此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依据良渚的考古发现,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良渚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了典范,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为珍贵的遗产之一。浙江将在全面提升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国大运河(浙江段)、良渚古城遗址三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三个有利于”重要批示的指引下,以抢跑的姿态全力推进上山文化遗址群、钱塘江古海塘、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项目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努力推动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遗产大省。

  让良渚文物

  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后申遗时代,良渚面临着高位突破、续写辉煌的考验。我们要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精神,从思想上、行动上推动良渚遗址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实现创新突破,持之以恒打造文物保护标杆地、中华文明展示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和共同富裕示范地,努力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守望者、释读者、弘扬者、先行者和开拓者。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体制机制上进行创新突破。探索社会参与的方式方法,重点加强干部群众对良渚遗址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价值深入挖掘研究上进行创新突破。一方面继续加强对良渚玉器、古城、刻画符号、稻作农业、水利系统的研究,挖掘文物价值;另一方面更要跳出良渚看良渚,以全面系统的理念,强化良渚王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研究和同时期世界文化遗址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

  三是在加大文物宣传、讲好良渚故事上进行创新突破。围绕“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给谁听”等基本问题,通过多媒体多形式结合、专业性通俗性兼具的宣传演绎方式,讲好良渚的文明故事、文化故事,以求家喻户晓、广为人知。

  四是在良渚文化产业集聚化发展上进行创新突破。发挥良渚古城遗址的辐射溢出效应,强化与杭州国家版本馆、之江文化中心等文化地标的联动,加快推进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良渚博物院二期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增强良渚古城遗址中心区的核聚变能力。同时,带动小古城等周边文化遗址的联动开发,创新与西湖、大运河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互动发展。

  五是在文物惠民、惠及百姓上进行创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鼓励发展民宿等业态,以人流带动物流、信息流、现金流,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良渚人成为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受益者。

  六是在面向世界、推进国际化上进行创新突破。良渚不仅仅是浙江的良渚、中国的良渚,也是世界的良渚。要有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主动邀请国际顶级学术权威和考古专家参与良渚文化的深度考古和研究,办好“良渚论坛”、杭州良渚日、国际古迹遗址日主场活动等重大活动,努力让良渚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平台。

  【作者为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


浙江日报 理论周刊 00007 守护文明之光 厚植文化自信 2024-05-13 浙江日报2024-05-1300010 2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