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的特征、生成机制与布局协同
白小虎 编辑 李雅南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团组,三次谈及“新质生产力”,进一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网络通信、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不断向高端化迈进,赋予生产力更多的时代特征和内涵。新质生产力正在形成,牵引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跃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其重要意义在于“以新促质”,以经济发展新动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特征。新质生产力的要素源自传统生产力,又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局限,要素质量提升、质态全新,生产力向高端化跃迁。
在劳动者层面,更优素质的劳动者是第一要素。掌握更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知识产品化以及市场规模化能力的劳动群体规模日益壮大,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创新技能驱动高新科技化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在劳动对象层面,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物质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不断拓展。例如,新材料、新能源、数据要素等逐步成为关键劳动对象,并日益发挥基础性支撑作用。尤其是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劳动对象的数智化加速演进,不断释放出巨大生产力效能。
在经济组织层面,更高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动力源泉。传统生产力的大变革往往源自偶然的要素优化,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中的经济组织日益科学化、系统化,生产要素之间建立起强相关关系,关联度和匹配度更高,质态演化升级,实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效能,带来了产品和产业的指数级增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例如,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主体按一定方式组织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让人才、资金、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便捷流动,网络化共享,系统化整合,协作化开发,高效化利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传统劳动资料与数字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持续融合深化,不断推动生产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产供销、服务和消费一体化,持续释放数字创新的幂数效应。
新质生产力的全社会联合创新生成机制
新质生产力以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形式出现,通过经济组织的作用完成劳动者和劳动对象新质结合的机制,就是以企业牵头的全社会联合创新的机制。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载体。一方面,企业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为科技成果寻找应用场景,发展产业。另一方面,企业准确反映市场需求,为科学研究提出实践问题,引导科研。企业有助于缓解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大大缩短市场需求和基础研究之间的距离,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跃迁。
一是领军企业牵头的全社会联合创新。领军企业提出实践问题、引领科学研究方向。行业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往往率先遇到生产力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难题,通过购买科技服务、投资孵化其他中小微企业等方式进行难题攻关、开展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充分发挥出题者作用,从产业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技术瓶颈出发,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进行科技创新的方向。
二是科技企业主导的全社会联合创新。科技企业为科技成果寻找应用场景、促成商业转化。各类科技企业拥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更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跃升。其一是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企业往往追求核心竞争力,售卖先进概念、分享行业价值的意愿促使其追求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更有潜力的市场应用,受长期价值而非短期利益驱动。其二是决策团队一般包括来自科研界懂科技的创始人和具有灵敏市场嗅觉的企业家,组织架构和决策流程较为灵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尤其是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轻资产领域,各类中小微科技企业往往是创新的主力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和商业化、产业化。
新质生产力的联合创新生态系统
新质生产力运行的联合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多主体参与、各要素流动所构成的联合创新系统。新质生产力的运行中,科技创新水平、落地转化程度、产业发展水平三者并非单向的链条关系,而是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网状结构。传统的模式是人才创造科技、科技转化应用、应用推动产业,如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经济组织的系统运作,产业引导科技、科技索引人才、人才服务产业等模式也逐渐涌现。例如,产业实践中发现既有的生产材料、制作工艺无法满足生产要求,这促使科研机构探索更多的前沿知识。这种网络结构缩短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转化路径和转化时间,提高了转化效率,使得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涉及领域更广、技术含量更高。
在创新生态中,人才、资金、政策、管理、数据等创新要素和资源融通集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政府等创新主体发挥自身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发挥直接对接市场需求、产业实践提出科技难题的优势,中介服务机构推动科技创新到市场应用的落地转化,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创新主体协同发展,政府发挥人才引育、资金支持和政策导向方面的服务和引导作用。通过创新资源融通集聚,释放发展新动能,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布局
为切实提高新质生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幂数效应,尤其注重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这需要基于区域产业基础和产业规划,在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中重视两个关系,从而引导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拓宽产业新赛道,拓展经济新空间。
一是区域内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协同关系。例如,一省的科技创新体系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布局,应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制统筹促进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集群两个体系的高效融合。企业研究院、大学研究院、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应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开展学科、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全链条布局科学研究、分析测试、中试实验实训。其中,承接企业需求签订多项横向合同,由企业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投机构,搭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孵化培育创新企业,助力打造辐射区域的科创高地和新兴产业高地。这可有效实现科创平台与产业发展协同,以企业为牵引推动新质生产力迅速发展。
二是区域间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协同关系。各城市能级不同,产业基础、人才结构和发展模式有差异,应合理规划城市间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体系。核心城市往往是创新策源地,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较强,周边城市和县域是产业承载地,传统生产要素供给相对充足。应明确各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中的定位,防止各地盲目打造科技创新平台,避免地区之间在项目招引上无序竞争、在产业结构上高度趋同,力争实现各地企业集聚、分工协作、产业联动。以新质生产力中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科技创新为例,科技研发、落地转化和场景应用、市场需求确认和订单可以在创新资源丰富的国家级科创中心等中心城市进行,而区县则应注重承接相关设备的生产制造,开展基地建设和规模化生产。
【作者单位: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