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楼俊超 编辑 李雅南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有助于形成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尚未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的阶段。从数量上看,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仍然是人口和劳动力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数据显示,中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近9亿,总量位居世界第一。从结构上看,大龄劳动力数量有所减少,而青年劳动力数量稳中有增。从质量上看,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
人才红利是指一国凭借充足的人才数量、优良的人才质量、合理的人才结构使得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收获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多措并举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更大动力,更好地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培养创新型人才,优化创业环境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型人才能够在某一领域或者某一行业为社会发展作出创新贡献。在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当前,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必由之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文化、政策等多个方面。一是优化教育体系,推行跨学科教育,鼓励实践创新。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跨学科思维。真实世界是一个复杂系统,创新型人才应当是兼具创新特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倡导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创新型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想象力丰富以及冒险精神等特征。创新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社会应当为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失败给予一定的包容度,同时要鼓励人才敢于尝试、勇于失败,并从失败中学习和进步。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政策。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待遇。除了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常规政策支持外,还需要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性。同时,还要破除妨碍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最后,要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并为他们的创业和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全方位保障。
提高教育质量,倡导终身学习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积累人力资本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要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充分协调运用教育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一是要遵循人力资本提升规律,持续推进教育普及程度,构建优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使优质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形成教育和就业的开放式、统筹式、合作式、对接式体系。其中,重视关键领域人才培养是突破口。一方面,要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社会风尚和敬业风气,造就一支有理想、有担当、懂技术、善创新的产业工人队伍。三是要倡导终身学习,强化终身教育,形成强化育人功能、以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目前,我国已建成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30.2万人,在学研究生388.3万人,毕业生101.5万人。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1042.2万人,在校生3775.0万人,毕业生1047.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16.5万人,在校生1737.9万人,毕业生537.1万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8%。在此基础上,要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形成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人尽其才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从低水平、低科技含量产业,向高水平、高科技含量产业升级。发挥人才红利要使高素质群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些年,伴随着我国大学扩招以及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劳动力素质的整体层次在不断提高。如果在广大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同时,产业结构不能通过转型升级及时产生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那么将会出现结构型人口红利减少的情况。这对劳动力提升自身人力资本产生巨大负激励,从而陷入“产业结构层次低——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缺乏弹性——劳动者降低提升人力资本努力”的恶性循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正在实现向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转变。《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2589亿元,比上年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688238亿元,比上年增长5.8%。我国制造业也将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面对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智力劳动占比上升的趋势,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互相匹配,使各层次劳动力作用充分发挥,努力形成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我国的人才红利越积越厚。
【作者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