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深读

中华传统文化图腾在海内外“遍地生花”——

龙吟九霄正当时

  今年的龙年春节有点不一样。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宣布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今年的“中国龙年”,也变成第一个“世界龙年”。

  更值得关注的是,春节未至,龙已先火。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簪花龙、布偶龙卖到脱销,电商平台上带有龙元素的商品搜索量暴涨,法国邮政集团在巴黎发行中国龙年生肖纪念邮票……

  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图腾之一,何以在当下火热出圈?

“中国龙”的打开方式

  “其形有九,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述的,正是传说中的祥瑞——龙。

  古老而又神秘的龙,在2024年成为爆款。

  龙年春节前夕,“冰墩墩”换上“新皮肤”后的“龙墩墩”一经推出,就让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西单联通营业厅内外排起了长队。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两年后,赛事吉祥物依然如此有吸引力,十分罕见。

  临近农历新年,更有不少以龙为设计元素的商品亮相市场。电商平台天猫、淘宝统计数据显示,“年货节”期间,“龙”相关商品搜索大增,龙年金饰热度同比增长500%。拼多多提供的数据显示,部分龙元素商品拼单量快速增长,龙年款的挂饰、摆件和小玩偶,以及龙年福字对联、龙宝宝毛绒玩具、中国结挂饰等持续热销。商场的黄金珠宝专柜则纷纷推出各类龙元素饰品,受到消费者青睐。

  在杭州,龙元素的吸睛效应也十分明显。华云文化集团副总裁陈思这些日子很着急,“恨不得蹲守在生产厂家门口”。他们文创研发团队为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开发的“有龙则灵”系列文创卖火了,因为部分文创产品是全手工制作,产量上不去,三天两头卖断货。

  据相关的统计数据,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参观者中约20%会购买文创产品。

  “有龙则灵”从创意、产品到定价都有明确指向。“我们赋予了文创产品人设。”以文物与瑞兽为灵感来源,文创团队创造了“簪花如意龙”的手绘国风形象,陈思说,“我们没有用圆睁双眼、张牙舞爪威严的龙形象,而是选择了软萌可爱的幼年龙形态,因为这更贴近时下年轻人的审美。”可爱的小龙,每一处细节都有出处:它头顶簪花、手里捧着金叶子。簪花是宋代的习俗,金叶子是德寿宫的馆藏宋代文物。小龙周边的如意纹,则是德寿宫出土的砖雕纹样。

  “簪花如意龙”之外,德寿宫文创团队还在计划元宵节期间再上新。“龙生九子,完全可以衍生出一个庞大的龙家族IP。”陈思说,龙的形象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充满想象力的创作空间,也为德寿宫文创从去年的单个IP走向IP系列化、品牌化提供了契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以此为底色,甚至可以让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龙形象上找到自己的投射和精神共鸣。”

  受追捧的不仅是“簪花如意龙”。“终于凑齐香积寺的龙宝宝车挂,真的太喜欢啦!”网友哩芸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她跑了两三趟才凑齐的“小龙宝”汽车挂件,结果下面是一排“求代购”的留言。

  从德寿宫的“有龙则灵”,到杭州香积寺的“小龙宝”,不仅龙年文创在社交平台上火出圈,让海内外网友纷纷留言求“代购”,与龙元素相关的文博展品,也成为打卡热点。

  专程从南京来杭逛展的薛女士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自己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拍摄的乐清首饰龙灯彩。它驮着四层亭台楼阁,安静时通身流光溢彩;当轻轻摇动侧边的手柄,龙嘴一张一合,龙尾也跟着一摇一摆。“龙的形象太深入人心,周围的观众都忍不住驻足围观。”薛女士说。

  在甲辰龙年来临之际,龙元素在文化消费市场的火爆,不可谓不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投射。

千年龙文化的中国心

  龙文化为何能强势出圈?龙文化于我们而言的特殊性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仅存在于现在,也存在于历史中。

  记者来到浙江自然博物院,一场关于龙的展览已经开幕。浙江自然博物院联合多家博物馆,推出“龙程万里——2024辰年生肖贺岁展”,展示多件与龙有关的标本及不同类型的历史文物。来自各个年龄层的观众,跟随历史的记忆,感触深厚的龙文化。

  展板上,从距今5300年的史前红山玉龙,到汉代瓦当上的四神龙纹图案,再到唐代霸气的龙形玉佩,以及走向世俗化的清代龙纹饰……这让观众看到,龙文化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中,书写了别具特色的一笔。

  展览策展人、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长严洪明说:“从最初的部落时代,到社会文明的形成,龙的踪迹从来没有断绝。”实际上,随着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龙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承。

  龙是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周易》有云: “飞龙在天”“云从龙”“震为龙”。闻一多先生在《神话与诗》中提到: “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世界的一种虚拟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

  在古人的意识中,龙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似乎云雨雷电皆是龙所为,天下旱涝、人间祸福,都与龙的意志有关,所以人们认为龙是主宰民生的重要神灵。

  正因为龙被先民赋予神性,使得人们纷纷膜拜,统治者则声称皇帝是龙的化身,龙的形象也被创造、发展为图形、文字,出现在衣饰、器物、建筑、文学、墓葬……

  经年累月,这一图腾深深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与血脉中,龙更成为了我们的一种精神力量。汉族的舞龙、苗族的招龙节、土家族的炸龙……这些与龙相关的,需要群体同心协力完成的盛大节庆、活动,彰显着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凯歌;孔子形容老子“其犹龙邪!”中国文化语境中“人中之龙”“望子成龙”的追求,无一不表明,龙将中国人的理想和追求指向高阔。

  “经历数千年的创造、演进、融合与涵育,龙最终升华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严洪明说。

  龙文化不仅在中国绵绵不绝,在东亚各国也影响深远。2016版1万韩元正面左边图案是《日月五峰图》《龙飞御天歌》,均与龙文化有密切联系。近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影响力拓展,龙文化更是被世界熟知,新加坡、越南、不丹、斐济等国都发行过“龙钞票”。

  龙文化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浪潮相呼应,激发着华夏子孙对未来的无限信心和期望。

日益提升的龙文化浓度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部落———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中的龙形堆塑,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龙文化遗迹。专家据此判断,中华文明的龙文化起源可以上溯到8000年以前。

  数千年形成的龙文化精神,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瑰宝。

  龙吟九霄,当在此时。

  传梭博物馆馆长、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郑芬兰认为,创新是龙文化传承的关键。“通过守正创新,让龙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拓展其中新的内涵,让其表现形式与当代契合,才能激活它固有的生命力。”郑芬兰说。

  郑芬兰用非遗技艺和乡村美学,为龙文化寻找到引发共鸣的传播点。传梭博物馆与良渚博物院合作,将目标人群锁定为青少年,推出了一系列走进博物馆、走进乡村,体验龙文化科普课程、制作非遗龙年布灯等的社教活动。“青少年会在实践中,更切身感受到龙作为民族图腾的深刻内涵。”郑芬兰告诉记者。某种意义上,弘扬中国龙文化,就是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龙文化的浓度还在提升。

  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华民族的龙文化得以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动,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吸收、相互借鉴,进而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

  时间来到2024年,穿上马面裙,点亮鳌鱼灯,学习非遗技艺,很多海外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传播中华文化的视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今成为备受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

  不久前,1916年成立的宝马公司,在其中国官方微信视频号发布了最新视频《木星计划》——请来属龙的明星代言人,玩起了“宝马也属龙”的梗。这个德国品牌,拍了部14分钟的微电影。

  龙年,中国传统文化火热出圈,由此可窥一斑。

  在翻译界,关于“龙”究竟应该翻译成哪个英文单词,讨论了数十年——是“Dragon”还是“Loong”?

  不少学者提出,中国“龙”并不能直接对等“dragon”,不妨音译为“loong”——创造一个新词来对应有点特殊的“龙”这种中国特色的神话物种。

  现在,这个属于学术圈的话题早已破圈,它似乎不再需要被定义,因为在实际应用中,已慢慢形成新的选择和标准。中国第一块电脑 CPU 芯片“龙芯”的英文名原本为“Godson”,后来改作“Loongson”;中国自主研制的翼龙无人机,英文名“Wing Loong UAV”;不久前发起的一场网络投票中,超过92%的网友认为中国龙应译为“Loong”……

  中国龙,不是在这个春天突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事件;在甲辰龙年到来之前,中国人已经努力了很多年。

  改变总是从量变积累到质变。所以当春节(农历新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时,就不足为奇了。

  农历新年是一个重要节日,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都会进行庆祝。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代表着团圆,传承着和平、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观。

  世界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龙年春节将至,我们期待,龙文化能够越发丰富多彩、迸发活力。我们更期待,接下来的每一年,你我好运,中国好运,世界好运。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4 龙吟九霄正当时 2024-02-08 26634234 2 2024年0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