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专版

温州“分”出环卫拾遗民俗馆

温环宣

  “你看,这个碗是环卫工人从拆建现场发现的,很有纪念意义。”温州乐清市乐成环卫所所长陈炳宇向来环卫拾遗民俗馆参观的群众,介绍馆藏的“宝贝”。随着生活垃圾分类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不仅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物品被分出来,一些原本混杂在垃圾堆中的“老物件”也得以被发现并保留下来。

  近年来,乐清市深入践行资源、绿色、文化理念,依托数百人的环卫一线队伍和陈炳宇等一批“有心人”,自2019年起,用近五年时间精心打造了拥有3000多件展品的“环卫拾遗民俗馆”,并将民俗馆打造成垃圾分类特色宣教基地,多位一体展现垃圾分类无限魅力。

  释放绿色降碳的环保效应。乐清成立“淘宝人”队伍,建立“鉴宝”微信群,发动环卫工人在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垃圾清运一线,及时在其他垃圾中“淘出”有回收价值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并拍照上传鉴定。针对淘来品多有残缺的问题,工作人员坚持朴素的再生利用理念,通过“自学+钻研”,对残品进行拼接修复、清洁消毒,让“废品”成展品,充分诠释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释放根脉传承的人文效应。由于展品多为老乐清人的生活常见品,特别接地气,因此,当地将拾遗民俗馆的建馆思路定位在“找寻乐清印迹、留住美丽乡愁”上,垃圾分类保留下的物件,在为乐清中老年人展示独有时代记忆的同时,也引导青少年传承根脉文化,发挥垃圾分类的宣教作用,弘扬地域民俗文化。截至目前,该馆已收集有农具、石器、陶制品、木质家具等12个品类、展品3000多件,其中有不少孤品、绝品,如作为“镇馆之宝”的一张明清时期的围廊式拔步床、两个印有“南饮”的粗瓷大碗等。

  释放分类阵地的宣教效应。以民俗馆为依托,乐清先后开展“资源循环、分类先行”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活动80余场次,接待温州地区教师学生、党员群众、企事业员工、游客等12000余人次。该馆建成当年即被评为首个温州市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后又陆续获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党群服务中心众创空间。该馆还经常性开展“小小环保员”“垃圾分类我先行”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打造青少年家校之外的第三课堂,使之成为宣传垃圾分类和传承民俗文化重要阵地,有效提高了市民在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促进“知行合一”。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5 温州“分”出环卫拾遗民俗馆 2023-12-26 浙江日报2023-12-2600008 2 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