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尘埃”出发,拥抱星宇
本报记者 李娇俨
月球,恒星,宇宙。总会让人有无限遐想。
仰望星空,是人类一种深沉致远的追求。对浩瀚星辰的向往和探索之情,在远古先民的心灵中就已种下,直到今天仍然激励着我们,不断迸发出强大的创新精神,并燃起奇幻的想象力和坚定的行动力,去迎接充满挑战的未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近期,国产科幻喜剧片《独行月球》上映,在电影院带来欢声笑语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迷人的星际更多了一丝向往。就让我们从这部电影出发,开启一趟科幻与科技的旅程。
浩瀚星宇蕴藏瑰丽幻想
我们从未停止仰望星空,从未停止浪漫地幻想。
科幻文学和影视作品,正是承载这份思绪的介质。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讲述了当人们面临天灾时,带着地球家园逃离太阳系,寻找一颗新的年轻恒星的故事,在那年春节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2022年,改编自同名漫画作品的《独行月球》上映,电影中,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全员紧急撤离时,维修工独孤月因为意外一个人落在了月球。谁曾想月盾计划失败,独孤月成为“宇宙最后的人类”……
《独行月球》是喜剧与科幻的结合。毫无疑问,这种尝试是成功的。上映11天,《独行月球》的票房已突破20亿元。
观影过后,令人印象最深的片段,并非出自漫画,而是来自电影的原创剧情。独孤月为了返回地球,拉着金刚鼠,驾驶月球车兢兢业业地追赶着太阳。一人一鼠克服了低温、能量耗尽等种种困难,跨过深不见底的陨石坑,在鼓舞人心的音乐中奔向希望,找到了回家的路。
那一刻,地球上观看直播的众人,还有电影院的观众,都感受到了某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这部科幻背景下的喜剧,传递出人类为了生存所能爆发的强大意念,以及思念带来的不可斩断的羁绊,这也是我们最宝贵的情感之一。
《独行月球》让人想起众多的科幻电影。比如讲述一个人在火星上自力更生的《火星救援》、一个人在月球上陷入疯魔的《月球》、一个人为拯救地球而冲进陨石堆的《世界末日》等等。
可以说,科技进步会催生科幻文学,而来自科幻作品的瑰丽想象,也会成为点燃明天的星星之火。现在就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的姜振宇,就是一个被科幻“点亮”的研究者。
“我还记得最初阅读科幻文学时,感受到的奇特魅力。”姜振宇说。比如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小说《机器岛》中,一座巨大的城市可以漂浮航行在太平洋水域;《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中,滔滔不绝的洪水能够使平原变成海洋……书中的这些仿若很遥远、但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的大“奇观”让姜振宇深深着迷。
陌生而又新奇,科幻小说提供了一架折光镜,能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看待日常的生活。
这种童年遐思影响着理工科的姜振宇,让他在未来选择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的科幻方向博士,并且成为成都“申幻”的一员,密切参与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的申请工作。现在,他还在四川大学“数字大文学与场景沉浸”分实验室里进行着更有趣的文学研究。
“科技发展不仅让生活更加便利,而且让变化成为常态。新产品不断地出现,新技术也在重塑着我们的认知,并带来情感的变化。有时,这种情感的产生快到连我们自己都不易察觉。科幻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抚慰快速发展时代里强烈的陌生感和焦虑感,让这份来自未来的情感找到出口。”姜振宇说。
这是全人类的故事
1977年是神奇的一年。地球之外,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四颗行星在轨道上运行,它们像珍珠一样,无声地串成一条天体项链,在黑暗中与地球形成一条长弧线。行星联珠,这种现象每176年才会发生一次。
这意味着,航天器在经过每颗巨行星时,都能从巨行星的引力中获得提速。如同牵引探测器的无形绳索在最后一秒断裂,并将探测器甩向远方。这种重复引力助推,可以把探测器在地球和海王星之间的飞行时间,从30年缩短至12年。
于是,名为“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的两个航天器在那年夏日的15天内,抓住这数百年难遇的时机相继发射,飞向宇宙。
这一飞,就是45年。45年间,人类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木星和土星的卫星,上面还有令人惊讶的活火山和冰原裂缝;地球接收到了木星第三大卫星木卫一的第一张照片;人们看到海王星最大的卫星海卫一上,冰火山把氮气和粉状颗粒喷入8000米高的大气中……
在“旅行者”1号飞掠土星9年多后,在距离故乡60亿千米的地方,它转身回望,拍下了最后一张地球的照片,这张照片被称为暗淡蓝点。
定格在照片中的地球,就像阳光普照下的一粒尘埃。生活在这粒“尘埃”中的我们,却能让心灵和思想,飞出凡尘,飞向寰宇。正是这种对未知之境孜孜不倦的探寻渴望,使人类无愧于自称万物的灵长。“旅行者”号,是制造它的智慧物种的化身——它凝聚了人类的勇气、热情以及纯粹为了获取新知而产生的喜悦。
“旅行者”的故事即将落下帷幕,但人类探索宇宙的故事,永远不会谢幕。过去一年,各国对宇宙的探索就实现了众多新的突破——
2021年5月,大型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暗能量光谱仪(DESI)正式启动,旨在创建迄今最大、最精细的星系三维图谱;
当年10月,载有俄罗斯一名宇航员和两名电影工作者的飞船与国际空间站成功对接,停留12天拍摄故事片《挑战》,这是电影史上首次由专业演员在太空拍片;
法国科学家首次测量了一颗非常年轻的系外行星的内部密度,这颗行星围绕着一颗新近形成且活跃的恒星运行,其与海王星非常相似,这也是天文学家首次获得小于2亿年的系外行星密度。
……
中国揭开探索太空新篇章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中国自古就有很多有关太空的神话传说。这表明,我们对星空的向往和好奇,从很早就开始了。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件古老的天文学文献。其中之一便是专门描绘天象和气象的《天文气象杂占》。
《天文气象杂占》中,关于彗星的这部分图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彗星图》根据彗星的不同形态对它们进行了分类:既有单尾彗星,又有多尾彗星;彗尾或为集中状,或为发散状;有的彗尾为直线,有的则为曲线。这表明,当时的天文学家已经注意到了彗核和彗尾的数量,以及它们外观的不同,并据此进行了分类。
莫高窟中,在那些包含了佛教经卷、医学历法等内容的卷轴里,一幅全天星图成为藏经洞中最珍贵的文献之一。星图中绘有1300颗星星,被分成257个星官,包括12幅以天赤道为中心的连续方图,和一幅绘有环绕北极区域的恒星的原图。
这幅敦煌星图大约完成于公元650年,这也是已知最古老的全天星图,是天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发现。
在宋朝,还有关于客星的记载。己丑日这天,天文学家杨维德发现天关星附近有一种奇怪的光芒。这种光芒如此强烈,甚至当太阳跃出地平线时,仍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杨维德断定,此时出现的这颗亮星应该是“客星”。他记下了这一特殊天象,并且一直关注着这颗亮星,直至两年后它消失于天边。
数千年来,我们都对宇宙星辰有着很浓烈的兴趣。从古代传说到科学观测,再到如今真正实现载人飞船上天,中国实现了从梦想到现实的大飞跃。
1956年10月8日,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这是中国国家航天局的前身,标志着我国现代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航天大国的前列。从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北斗导航,从第一枚运载火箭到首次载人航天,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在,天宫空间站在轨建造即将完成,嫦娥探月工程揭开月背面纱,天问一号正在环绕火星……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书写探索太空的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