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观点

耐心能解“千千结”

  庄未眠 邵妙然

  近来,各地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稳步推进。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动员群众积极配合、主动参与。然而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难免会有一些群众出现抵触心理。面对群众一时的“不理解”“不配合”,如果仅仅从自身工作顺畅推进的角度去考量,个别党员干部就有可能失去耐心,语气多了“急躁”,政策措施“讲了就行”,工作要求“做了就罢”,不管群众是否“听得进去”,以致于工作推进效果打折扣,甚至事倍功半。

  对此,基层干部不妨做些自我审视:我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耐心够不够?我是否有可能因为少了耐心,从而让工作成效“打折扣”,更让群众心中产生埋怨?

  基层干部身处服务群众第一线,是民生问题的“答题人”。如果没了耐心,怎能看得清问题的“疙瘩”所在,如何抽丝剥茧回应群众关切?缺乏耐心,会让我们失去应得的分数,挂了“群众学”这门科目。

  群众心中有杆秤,“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在群众眼中很可能就是大事。多一些换位思考,更多地去理解这些“小事”在百姓心中的重要性,也就能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不配合”多一些体谅。因此,基层干部一定要有耐心,切不可“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很多时候,少了耐心,就会多了“官腔”,缺了“人情味”,处理的时候就容易摆“冷面孔”,手段简单,方法粗暴,更可能让干群关系从“鱼水一家亲”变成“水火不相容”。这方面的教训要吸取。

  对群众的“耐心”源于为民的初心,是将群众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现实写照;基于本领的信心,是敢与问题动真碰硬的生动实践;成于理解的暖心,是群众理解支持共破难题的情感保障。基层干部要常保耐心、常走基层,多与群众近距离接触,多坐在群众家的长板凳上拉家常。把情况说清了,把问题唠细了,才能剖析出问题背后的“解题原理”,办好普惠性、兜底性等民生实事,把“关键小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

  【作者为温州市组织干部】


浙江日报 观点 00007 耐心能解“千千结” 2022-08-03 24607471 2 2022年08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