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深读

为留守儿童
打开心灵之窗

  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会让孩子形成心理层面上的遗弃感。所以留守儿童相比普通孩子往往更加敏感脆弱。对于“我和父母分离”这件事,他们内心深处会认为,是因为我不够好、我不够重要。而有遗弃感的孩子会更依赖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他们时刻需要外界参照物来让自己感受到“我是重要的,我是值得被爱的”。迟疑、敏感、内向寡言,是他们保护内心的铠甲,但也可能成为他们与世界相处的障碍。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案例,孩子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内向又沉迷网络,志愿者与他交谈时还会哭。其实,孩子的哭泣,是在向外界流露自己的悲伤。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要理解他的伤痛。而孩子过度迷恋网络世界,则是因为他感受不到现实世界的温暖。所以我们引领他将目光更多地朝向他人,带他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这样既能让他融入社会,又能让他感受到助人的快乐。

  关系的缺失需要关系的弥补,志愿者充满情感的陪伴就是一种治愈。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些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且是更广阔的、有无限可能的资源。我们要看到留守儿童的伤痛,更要为他们提供支持,并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留守儿童的制度性关爱,让更多层面、更多维度的帮扶者走到孩子身边。政府资源、社会组织、公益人士的关注与介入,打开了留守儿童的心灵之窗,让孩子窥见了全新的多样人生。

  (作者系滴水公益海豚心理热线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浙江日报 深读 00007 为留守儿童
打开心灵之窗
2020-08-05 21131580 2 2020年08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