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火了68岁的包根基—
竹农成形象代言人
本报遂昌8月22日电
见习记者 夏丹
县委报道组 潘俊 林庆雄
“浙江的老包找笋,先找到4年生的竹子,顺着竹鞭挖,找到笋之后轻刨轻取不伤根……”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十三都村68岁的老竹农包根基火了,慕名而来的客人一拨又一拨。数日前,他被北京一家食品公司聘为形象代言人,聘期15年。普通农民做代言人,在中国还真不多见。
包根基与竹的故事,3天3夜说不完。“小时候家在竹林里,四周全是竹山,七八岁时就拿着小锄头挖笋。”这一挖就是60载,种笋挖笋的技术也炉火纯青。
其实,老包是遂昌毛竹培育业界响当当的人物。2010年,在全省毛竹(笋)王吉尼斯擂台赛上,他选送的竹笋以19.10公斤的重量和漂亮的外观获得“笋王”称号。2011年,老包的冬笋创下遂昌冬笋亩产及效益新高。
三仁畲族乡有竹林3万多亩,老包所在的十三都村笋俗称“黄泥笋”,因山上覆着厚厚的黄泥土,土质好,产出的竹笋颜色好看,肉质鲜嫩。
培育“笋王”,老包自有一套。先观察笋的周边环境,判断它由哪根竹鞭生出来,沿着竹鞭再找出是一株还是两株毛竹供一个笋。如果是两株毛竹,就可以用来培育笋王。老包说:“就好比爷爷、父亲的养分都供到孙子身上,孙子能长不壮吗?这叫‘双供’。”
老包还记起了“种笋笔记”。“多少株毛竹、肥料怎么放……”这一习惯坚持下来,慢慢掌握了种笋的技术。
2010年11月,老包搞了一亩试验田,严格按专家的配方培肥、平衡施肥,水分定量管理。到2011年2月收获时,冬笋亩产达469公斤,一亩地效益11256元,成为遂昌冬笋效益破万元的第一人。
老包热心地将种笋挖笋经验传给村民。42岁的村民宋松根,按照老包教的方法种笋后,毛竹越种越好,去年3亩竹林收了2万元冬笋,再加上1万多公斤毛竹,共收入3万多元。
老包现有竹林100亩,行情好的时候一公斤能卖24元,一般情况下在16元至18元,销往苏锡常、杭州、上海等地,“越往北越不好卖,到南京就很难销了”。所以,老包最高兴的不是像明星一样做代言人,而是通过他所代言的公司,能将家乡的竹笋销到首都,打开北方市场。“我68岁的老头子了,什么都不要,能给乡里乡亲帮上点忙就好了。”
再说挖笋,在老包看来其实很简单:先看再摸,一看竹节长不长,短则出笋;二用手摸竹节,摸起来割手说明这根竹是青壮年,容易出笋。“我挖笋,锄头都长眼睛呢。”
记者跟老包上山挖笋,在一片竹林边,他将锄头挺在一个地方说:“下面有个鞭笋,信不信?”拿起锄头轻轻刨去泥土,一根长约20多厘米的鞭笋逐渐显现。在老包的指导下,记者试了试要把笋挖出来,十几锄头下去,最后还是老包补了关键一锄头,鞭笋才算被挖出。
老包拿着鞭笋,半开玩笑地说:“你看,这里一刀,下面一刀,中间不知道多少刀,它痛死了嘞,你听不到而已。”记者分明感到,在他眼里,笋也是要爱护的活生生的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