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工程,症结在人
黄宏
呼和浩特市明泽未来城建成不到3年,就要拆迁;海口“千年塔”不到9岁,就要“退役”……最近,各地一些“短命建筑”频频曝光。
就在省内,“短命工程”也不少:耗资1200万元的杭州萧山区鸿达路,建成10多天后,又被砸毁重建……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一条道路刚刚建好,就立即“开膛破肚”;一项工程刚刚完工,就要改建重建,一味地重复建设、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虽然产生的GDP光鲜,却难逃“挖坑增加GDP”之嫌。对这种错误的政绩观,群众非常反感。
与之相比,有些地方却有不同的政绩观:没有大拆大建,也能取得不菲的成绩。单就工程而言,上海的新天地、北京的798,这些都是一些老旧的建筑物,在失去原有的功能后,被改造成景点,花费少,却显示独特的魅力。
用“拆了建,建了拆”来增加GDP,这种扭曲的政绩观,导致不少工程“中年退休”,甚至是“幼年夭折”,实在令人唏嘘。这不仅浪费了纳税人的真金白银,更损害政府部门的形象,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
这种政绩观如果不改变,“短命工程”会继续短命,尽管看起来政绩“光鲜”,却是建立在吃“后人饭”的基础之上。但愿这样的工程能够少些再少些,让工程寿命长些再长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