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村村都有大学生村医坐堂——
家门口的健康管家
记者 陈醉 通讯员 吴瑶君 于玲玲
一大早,宁波鄞州区茅山镇东林寺村的社会卫生服务站就来了十多名看病的村民,排着队候诊。换作以前,这个数字已是一整天的门诊量了。
今年3月份,鄞州招聘了十五名大学生“入伍”村医,至此,该区大学生村医人数达到200名左右,已遍布全区各个村,77.3%的门诊病人初诊选择在农村医疗机构就医,比3年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在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人口仅占30%的城市里,广大农村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疗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加剧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为了解开这道难题,鄞州较早出台了大学生村医计划,把好医生请进村,让农民在家门口看好病。该区计划每年引进100名左右大专以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定向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确保村村拥有1名以上具有正规学历的全科医生。
医疗条件“鸟枪换炮”
在东林寺村的社会卫生服务站里,大学生村医邬云波正聚精会神地为一名患儿做腹部检查,边上围了不少等待就医的患者,多数找他看病的患者都是冲着他的好态度和高学历来的。
邬云波毕业于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中心医院工作了八九个年头,已是业务娴熟的“老医生”了。今年3月份,他参加了鄞州区大学生村医考试,录用成为一名村医。
“当村医并不比城里收入差。”邬云波算了笔账,鄞州区为下村大学生腾出300个事业编制,区财政每人每年补助3.3万元至5.5万元,对到边远山区的大学生村医每人每月发放300元至500元的专项补助,这样算下来,村医一年也有四五万收入。
对邬云波来说,重要的是吸引力来源于农村医疗条件的“鸟枪换炮”。
几年前,东林寺村的社会卫生服务站不过16平方米的破旧老房子,医生靠着一把听诊器,一个血压计看病。
鄞州连续每年投入1000万元,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如今,眼前的服务站足足有180平方米,装修一新,诊疗室、药房、输液室、换药室、计生指导室一应俱全,还设置了无障碍通道,与大医院相比也毫不逊色。
药房里的药品贮备充足,能实时监控温度变化,一有异常就立马会发出警报。输液室里空调吹出习习凉风,长凳包上了软垫,坐着输液一点都不累。诊疗室的医疗器具也早已更新换代,配上了观片灯、快速血糖仪、急救设备等等现代化设备。
“据说,一半离城区较远的站点还配上了心电图远程诊断设施,还能有定期的专家培训。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与城市没区别。”邬云波说。
这群新赤脚医生也让百姓放心就医。
38岁的程东英是东光服务站的大学生村医。两周前,一位腹痛的病人来到站里要求输液。细心的他通过触诊等进一步检查,断定是急性阑尾炎,立即将她转到上级医院治疗。过去,这类疾病往往因误诊被拖延至腹膜炎发作。
一名正在看病的村民告诉记者,以前他们都是找村里的赤脚医生看病,看些小伤小病。而离他们村最近的医院也有半小时路程,来来回回很不方便。现在大学生村医就在村里,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据了解,鄞州招聘的大学生村医学历、能力都很高,都是临床专业的科班生,其中还有研究生1名,本科生50名,大专生133名,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6.3%,牢牢守护着村民健康。
改变村民健康理念
熟悉张家漕村吴玉英的人,都说她生活变得讲究了。
患有高血压的她,跟村里220多个同类患者一样,以前从不去医院检查,身体不适就吃些常用降压片。
“高血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病因不明,自己乱吃药很危险,这些农村的‘流行药’可能还会有副作用。”大学生村医赖黛黛发现了农村的“怪现象”,她挨个上门为患者检查换药,还告诉他们健康的饮食起居方式。
几年下来,吴玉英和村民们都学会了自我保健,一出现症状就及时跟医生沟通,全村慢性病并发症发病率不到1%。高血压患者服药率由原来的27.4%提高到84.3%,高血压控制率达67%。
“管理这些慢性病,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按规定,赖黛黛得为村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传染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康复管理、健康教育、出院病人回访、死因调查、儿童免疫、孕产妇访视等11项服务。每一位农民从出生到死亡实施全过程的健康管理是我的职责。”她说。
每天,赖黛黛都要事先规划出一张行程表,然后背上电脑,挨家挨户地问诊,并把了解到的信息一一输入电脑。
在农户李大伯家中,赖黛黛将老伯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在读卡器上轻轻一刷,老伯的个人健康档案立刻显示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84岁,患高血压多年却不肯服药,今年5月,在入户随访时发现他血压高达200/100毫米汞柱,并伴有心悸、头晕症状……
赖黛黛立即动员其家人将他送到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李老伯出院后,她还根据检查数据,结合饮食起居随时调整用药和行动干预。
现在,李老伯的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了。李老伯心服口服地说:“医生管得真宽,我们一家几口吃饭,吃多少饭、用多少油、盐,吃多少蔬菜、水果,都属于他的‘管理范围’。”
大学生村医正改变着农民对健康的认识。
最近,一场特殊的高血压“管理课”在东林寺村召开,讲课的不是大学生村医,而是一位患高血压多年的退休老师。
“不是服多点药就能控制住血压,先要查清楚病源,像我,是继发性高血压,病因是一根咸菜,少吃了,血压就降下来了……”徐老师在台上生动地讲解,病友们听得聚精会神,还时不时拿自己的症状,互相讨论。
如今,鄞州区几乎每个村都有这样一个“慢性病自助小组”,他们定期聚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疾病控制心得。村医一下村,总有农民围着问这问那,这在几年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