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生态浙江

嘉兴:生态立市春风劲吹 田园之城绿色崛起

  嘉兴:生态立市春风劲吹 田园之城绿色崛起

  “十一五”以来,嘉兴环保事业取得重大进展,严格的环保监管、创新的环保制度和广泛的群众参与,逐步转化为水变清、天变蓝的生态质量的改善。截至2010年底,市控以上断面水质继续趋于好转,嘉兴市区空气优级天数由2006年的13天提高到2010年的69天,空气优良率由83.1%提高90.4%。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省级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镇19个、省级生态镇(街道)46个。

  投入大 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推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嘉兴市共投入43.56亿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截至2010年底,嘉兴市已建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厂15座,污水收集管网3431.64公里,泵站287座,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达到94.5万吨/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平均达到84.1%,排放达标率84.3%。

  促进固废(危废)治理设施建设。投资1.27亿元建成年设计处理工业危险废物10000吨、医疗废物3000吨的市固废处置中心一期项目,于2010年底开始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泥能力2050吨的新嘉爱斯热电污泥处置工程投入运行,浙能嘉兴发电公司250吨/天污泥焚烧处置项目进入设备调试阶段。

  加强生态湿地和“三清两绿”工程建设。2008年建成占地面积2.59平方公里的石臼漾生态湿地公园,2010年投资2亿多元,启动贯泾港水源生态湿地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11.4亿元,已完成项目56个,累计完成项目投资87.1亿元。大力加强废弃矿山治理,累计完成41家,治理率达97.6%。围绕“三清、三保”目标推进河道整治工程,清淤疏浚河道1.1万公里。严格落实禁采限采地下水的要求,全市除保留81眼地下水监测井外,全部封堵。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完成8.57万亩生态市建设任务。推进“八个十”绿化工程,创建省级森林城镇3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30个,市级绿化示范村179个,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1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17.9%,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监管严 生态环境保护整体水平有了新提高

  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实施COD减排项目217项,净削减COD排放量7222吨,2010年COD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19.9%,超额完成“十一五”削减15.3%的目标;实施SO2减排项目132项,净削减SO2排放量11633吨,2010年S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1.06%,超额完成“十一五”削减15%的目标。深入实施十大节能降耗工程,落实年度节能降耗重点项目改造计划,实现年节能120万吨标准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工作,586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

  严控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严格环保审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总量平衡替代、排污权交易等手段,以及实行“以新带老”、“增产减污”等措施,工业建设项目结构明显改善,2008年至2010年共否决项目585个,涉及投资额160.99亿元。“十一五”期间,全市环保部门共审批工业项目4747个,投资额730亿元,万元投资污染物排放强度COD0.57千克/万元、SO20.15千克/万元,COD和SO2排放强度比“十五”下降50%以上,2010年重污染项目比例较2005年下降12.52个百分点。

  坚持从严执法监管。“十一五”以来,嘉兴市坚持环境监管从严,环境违法查处从严,加强对重点流域、行业、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广企业排污刷卡制和污水处理设施DCS控制系统,推动环境监管向浓度与总量控制并重转变。五年来,全市环保系统出动执法人员22万余人次,检查企业11万余家次,实施行政处罚6340件,罚金1.99亿元,取缔、关闭违法企业415家,限期治理535家,挂牌督办40件。尤其是2010年,全市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405件,罚金5049万元,案件数和罚金均创历史最高。从严执法维护了环保法律权威,嘉兴市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率由2005年40%左右提高到2010年90%以上。

  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整治。一是“811”重点环境问题整治通过验收。2008年以来,嘉兴市采取“两分离、三配套”、农牧结合等治理模式,投入资金1.63亿元,对5208家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进行污染治理,2010年8月通过省生态办验收。13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整治任务至2010年全部完成并通过验收。二是大力开展废气污染整治。2007年至2010年底,全市投入资金2亿多元,关停、易地改造和达标整治市区60家污染企业。制定清洁空气行动方案,对73台燃煤锅炉进行清洁能源替代,启动机动车尾气治理和油气回收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市区北部等重点区域废气污染整治和机动车尾气防治。三是重金属污染整治和辐射监管有成效。调查监测153家涉及重金属排放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仅2010年就立案查处涉重企业环境违法案件103起,责令限期整改84家,停产整顿4家。开展“放心放射源”创建工作,所有涉源单位通过验收。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实施“1244”转型升级工程,对“两高一资”行业、企业制定淘汰计划,全市淘汰130座粘土砖瓦窑,关停小火电21.51万千瓦时,关停5万吨以下所有小造纸企业,关停14家总产能63.2万吨的小钢铁企业,关停7家218条手工生产线电镀企业,并加快电镀企业向电镀园区集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六大新兴产业,创立33个浙江省名牌产品。推进“1588”循环经济建设行动计划,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34家,建设循环经济园区7个,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100项。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63家生产企业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年消耗废资源936万吨,产值41.7亿元。

  创新多 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建设实现新突破

  建立和完善生态市建设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体系和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811”环境整治目标任务的考核权重。基本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五型机关)考核,集聚更广泛的力量推动生态市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建立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2007年11月,嘉兴市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施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2010年,嘉兴市推出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对COD和SO2年排放量在1吨以上的2600多家企业初始排污权进行核定并公示,完成市本级初始排污指标申购。至2010年底,全市排污权交易和有偿使用累计达4.94亿元,项目1727个,其中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金额2.72亿元,项目776个。

  构建环保联动监管体系。2007年,嘉兴市成立查处环境污染违法违纪案件专项工作协调小组,建立环保执法安全保障、案件公示、处罚审核和企业信贷征信审核等制度,联合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十一五”期间,嘉兴市陆续完善苏嘉边界水污染防治措施、建立杭湖嘉绍边界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制度和县域边界环保联动监管机制,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边界区域的环保联动执法、审批、应急监管体系;制定《企业环境行为信用等级评价实施办法》,建立绿色信贷机制。2010年,嘉兴市出台《关于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若干意见》,向9家环境违法企业下达了民事行政检察立案决定书,5家企业迫于环境公益诉讼压力被关停。

  参与广 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格局取得新进展

  深化公众参与增动力。“十一五”以来,嘉兴市逐步建立了以环保联合会为龙头,以节能减排志愿者先锋服务队、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和市民环保检查团、环保专家服务团为基础的环保公众参与组织,组织公众参加飞行监测、监督执法、限期整改和案件审理,共同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坚持公示日常监测记录、企业环境信用等级、污染物排放量和行政处罚企业名单及案由,环境信息公开进一步制度化。推出全国首份“环保手机报”,每周免费发送环保新闻,运用嘉兴在线“环保视角”、博客和新浪微博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扩大生态市建设的影响力。

  推进绿色创建强示范。广泛开展生态绿色系列创建,加强创建的动态监管,引领全社会积极投身生态市建设。五年来,全市累计建成省级生态县2个、国家级生态镇19个、省级生态镇(街道)46个、市级生态村99个,建成国家级绿色学校5所、省级绿色学校103所,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社区62个,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示范基地10个,省级绿色企业45家、饭店32个、医院10家、家庭140户。

  加强生态宣传造氛围。把生态文明和生态市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每年在党校举办生态环境保护培训班。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每年在市级以上媒体刊登文章五百篇以上。以“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活动为载体,举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或专题论坛。加大对中小学生的环境宣传教育,将环保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体系。推进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组织生态环保宣讲活动进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着力营造全民参与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浙江日报 生态浙江 00022 嘉兴:生态立市春风劲吹 田园之城绿色崛起 2011-04-18 nw.D1000FFN_20110418_2-00022 2 2011年04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