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遭遇尴尬
王婷 王乐
没论文难评教授
加关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徐锦堂,改变了300多年来种植黄连的搭棚遮阴栽培方法,提高了黄连产量,也节约了木材;在我国野生天麻资源接近枯竭、医用天麻出现断档的时候,结束了天麻不能人工栽培的历史,被药农尊称为“黄连之圣”和“天麻之父”。为了表达感激,从中受惠的陕西和湖北药农分别集资为这位科学家立了塑像。然而,徐锦堂不是院士,甚至连个教授也评不上,因为他没有“SCI论文”。
放大镜:在“唯SCI论文数量”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下,还有没有年轻人愿意像前辈那样扎根在产区跟天麻和黄连打交道?很少了,因为人们很现实,在基层长期埋头苦干的研究人员,晋升职称和申请课题都很难,而论文的“点数”一上去,奖金、职称也能跟着噌噌往上跳。于是,盯着“时髦的研究”,关心发表了几篇SCI论文,成了明智的选择。这是“天麻之父”评不上教授带来的最大“后遗症”。
结核病死灰复燃
加关注 卫生部新近发布的“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超过500万名结核病活动性患者,而感染结核病菌的人数则超过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5%。农村地区患病率是城镇地区的1.6倍,西部地区是东部地区的2.4倍。在最近10年的传染病统计数据中,结核病的患病人数一直与乙肝在争夺冠亚军,结核病的死亡率则仅次于艾滋病。
放大镜:说起肺结核,人们都会反问“那不是旧社会的病吗”?事实上,结核病离我们并不远,这场看似过时的瘟疫正悄然卷土重来。结核病是一种“隐形”病,很多潜伏在贫困地区,这和医疗环境差、医疗卫生知识缺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今天,我们还在使用130年前的诊断方法、90年前的疫苗和45年前研发的药品。
抗虫棉全面开花
加关注 我国新型转基因抗虫棉已培育了36个新品种,累计推广1.67亿亩,实现效益160亿元,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达到93%,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危害,彻底打破了国外抗虫棉的垄断地位。
放大镜 抗虫棉培育和产业化的全面推进在我国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联合舰队”。在土地里结出的科技之果——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当然,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除了产量效益外,还要确保安全性,这同样依靠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