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周末特刊

体面、好用、有尊严的乡村房子

  以中国之地大物博,广袤农村的住宅建造形态各异,陕北窑洞、藏民碉楼、永定土楼、傣家竹楼、北京四合院……但到了今天,这些古老的形制都去了哪里?那些乡村里的能工巧匠,赤手空拳一砖一瓦就能给自己盖出新屋的人去了哪里?萧山区个别乡镇,随处可见一排排整齐的新民居。三层高的农宅被大红瓷砖包裹着,头顶着一个个不锈钢“糖葫芦”。墙体用砖头和水泥砌成,窗户多用铝合金包裹着单层玻璃。这里的农宅大多占地120平方米,建房要花30万到40万元,加上装修起码要50万元,“并不比城里的商品房便宜”。这就是理想的新乡村吗?

  相比杭州近郊这些“自发”修建的新农宅,任卫中的“生态屋”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优势”:除了节能环保和冬暖夏凉,“造价低廉”也是“生态屋”的一大特点。任卫中介绍说,只需三到四个月时间,花费6万至7万元便能就地建起一幢“生态屋”。而废料改造的“生态屋”则只需一个月,花费3万到4万元便能建成。例如,三号屋占地267平方米,有六间标准住宿房,算上内部的精装修,造价只有13万元左右。如同人的生老病死,有朝一日房子的寿数到了,它也不会给自己的“母体”带来建筑垃圾负担,而是“来自尘土,归于尘土”。

  任卫中在自己“生态屋”的建造过程中,还千辛万苦地把那些快要随着现代化之风飘散开去的大工匠们召集到了一起,让他们把手艺再施展起来,把徒弟再带起来。因为只有本乡本土的人才最熟悉这里建筑材料的性子——土是黏的还是干的,井要挖到几米才见水,墙要筑到几多厚才抗得住这里常有的台风和暴雨。

  一号屋是二层三间两厢设计,标准的一家三口设计。正立面是黄色土墙,墙体设置了一扇木门和两扇百叶木窗。进入大门是一个微型露天四合院,中央挖了一个一平方米左右的清浅小池。上铺低矮木桥,桥下池中挖了一口水井。“花了3000多元钱打的井,冬暖夏凉很好用的。”他说。“这口井可以给房子降温,调节气温,还是个天然的冰箱,夏天可以冰啤酒、冰西瓜。”任卫中介绍道,一号屋墙基是门前的卵石,房屋外墙就是脚下的生土,掺20%黄泥、5%石灰,用模板夯实。四根主梁是速生杉木,是安吉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一层地面是当地的石板,二层的楼板和屋顶也是杉木,两层屋顶之间用粽叶、谷壳、芦花等做隔热材料。“全都是我们脚下的原始材料。” 

  传统乡间“土屋”内的阴暗、潮湿,在任卫中的“生态屋”里不见踪影。进入一号屋室内,一层厅堂打破传统民居的闭塞格局,大胆开窗,引入穿堂风。“阳光廊”则是二层的别致设计,用了大量的玻璃材料,冬天阳光直射取暖,夏天则铺上了隔热泡沫板。“这座房子是我的‘冬宫’。”任卫中说,他的4幢已建好的“生态屋”各有特点,一号屋冬日暖、三号屋夏天凉,“可以春夏秋冬轮着住。” 

  二号屋用作茶肆,也就是“农民会馆”。现在里面摆设着任卫中对新乡村建设的一幅幅理想图景:窗户篇、小品篇、室内装潢篇、绿化篇、院墙篇、改造篇。汇聚了他认为国内外最理想的乡村建筑篇章。

  有着丰富城市建筑设计经验的浙江省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王大鹏,正在忙着“南京博物院”的项目,他是任卫中生态建筑最积极的支持者。“农村盲目实施工业化建筑形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所有的建筑垃圾都给将来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难道文明的进程只有非此即彼?”在他看来,一号屋虽是任卫中最早的“试验”却也是“最成熟”的成品。他曾在任卫中的生态屋住过一晚。“他在建房之前思考了很久,用的是最本质、最传统的夯土技术与材质,自然、朴素、从容。十分可贵。后面的五号屋虽有法籍设计师的参与,技术上没有创新,却在立面上过于夸张。”王大鹏说。在这些专业建筑师看来,任卫中不合建筑规范的房子却具有“最前卫的理念,其意义在于探索城市化大背景下新农宅是否还可以利用传统材料和乡村工艺,为农民盖起体面、好用、有尊严的房子”。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体面、好用、有尊严的乡村房子 2009-11-06 浙江日报000132009-11-0600006 2 2009年11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