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浙江建设

海宁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

  海宁

  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

  “浙江省规划建设示范城市”精彩亮相

  近年来,海宁市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以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为平台,引导城乡空间资源和城镇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的中部生态缓冲带,和沿钱塘江北岸以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南部滨江生态旅游带。通过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和特色日益彰显,一个融钱江潮水的大气和历史文化的灵气为一体,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已初具规模。作为我省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前沿地区,和环杭州湾城市群北翼重要的节点城市,海宁在规划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基础设施共享;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壮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支撑体系,构建城乡融合的社区服务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市政公用设施网络和生态网络,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实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保持水网格局,突出水乡特色,保护滨江观潮旅游资源;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海宁,细细品之,犹如一本人文与自然相兼备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又似一卷山水大画,值得一赏再赏;更像一杯醇香美酒,值得一品再品。在阅读海宁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海宁人是那么的富有与满足。

  这个古邑小城曾经孕育了一代文学诗人徐志摩,它是自然与人文的合理结构比例的整合。自然并不是小城的专享,一旦与历史、人文结合起来,小城就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海宁,作为21世纪的新秀之地,同时作为一个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中介,承载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小城在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中产生了特有的文化底蕴,这一文化底蕴也就孕育了一大批文学才子。

  海宁人杰地灵,人们一直在默默地奉献与付出。多年之后,在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之中发现:原来,他们已经向世界创造并贡献了这么多宝贵的财产。弹指一挥数年间,昔日古邑已完美蜕变,“皮革之都”海宁将其新城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影响着世界!

  专家点评

  N

  ow

  B

  十年间,海宁相继完成了工人路商业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洛塘河公园、城南公园、西山公园、城南大道、新皮革城(一、二期)、新客运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了几十个环境优越的居住小区,城乡生态环境、综合防灾能力大大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社区通过几年的聚集,环境大幅改善。海宁是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连续多届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列。此外,海宁也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出口十强县(市)、卫生城市、体育强市、园林城市、示范文明城市。

  弹指一挥十年间,海宁市城市建设经过跨越式快速发展,城市已初具现代中等城市规模,“皮革之都”以其块状经济和城市魅力影响世界。

  确立体系,科学规划

  从钱塘江边上闻听潮起潮落的水乡小城转变成沪杭轴线上重要的工贸城市,海宁的一树一草都见证了好的规划是城市成功建设的一半。海宁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保证规划经费,坚持科学规划,和谐发展,已建立了发展概念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城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各镇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的分层分级控制的市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形成以发展概念规划为总纲,以市域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城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各镇城镇总体规划为抓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为落实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框架。

  区域协调,全面联动

  全面实施、接轨沪杭,扩大开放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上海市的协作与联系,支持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与杭州的协作与联系,配合杭州东扩西进,积极融入杭州经济都市圈;加强与嘉兴、桐乡等市的联系,做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基础设施共享。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城乡一体的原则,构筑“两核四区一带”网络型城乡一体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实施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专项保障、特色彰显

  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抓手,提高城市的硬、软件设施建设,注重专项规划及城市特色规划的编制。完成《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污水工程专项规划》、《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环卫工程专项规划》、《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其中《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被浙江省建设厅表彰;改善人居环境,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编制《海宁市景观风貌整体城市设计》。

  阳光规划、人人参与

  探索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的新路子,搭建规划信息平台,建立“一网一馆”,对规划编制、规划调整、项目许可情况进行公示,保证公众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

  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海宁市委、市政府不仅重视规划,更深知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性。探索了专家咨询、政府领衔的城市管理模式。加强策略研究,聘请沪杭宁及嘉兴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等方面的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平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建立重大项目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化管理。

  钱塘江畔的古韵潮乡

  efore

  杭嘉湖平原的魅力新城

  海宁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全市区域总面积700.5平方公里。海宁历史悠久,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为文化之邦,尤以灯、潮、名人三大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海宁市城市规划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1983年硖石镇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以来,城市规划一直统领着城市的有序开发、和谐建设。1983年硖石镇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时镇区规模2.96平方公里、人口4万人,城市定位为以纺织、皮塑、轻工机械为主的对外开放的工业城镇;1988年海宁撤县建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修编时市区规模4.41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确定了铁路以北、长山河以东、市河西南的城市主要发展方向;1993年海宁的对外交通格局出现了较大变化,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编制时市区规模5.27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城市定位为现代化新型城市,初步确立了分区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了各区协调发展、综合平衡、各得其所的城市有机整体发展思路。1999年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市区规模8.7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城市性质定位为沪杭线上重要的工贸城市,城市主要向南、向西发展兼顾东、北发展,形成多向发展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以工贸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开发区、皮革城市场区,实施旧城改造和工人路商贸中心及城市行政中心建设;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2003年编制完成了发展概念规划,2004年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27.25平方公里,人口22.26万人。城市性质定位为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观潮旅游胜地。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按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融入长三角,接轨杭州,提升产业,保护滨江观潮旅游资源。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55平方公里,人口55万。

  F

  uture

  长江三角洲的璀璨明珠

  根据《海宁市市域总体规划》,至2020年海宁市域人口控制在135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其中主城区人口规模55万,主城区用地规模控制在55平方公里,形成“一主、一副、两新、七组团”的空间布局。建设“二横三纵”高速公路网,构筑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和十五分钟上高速公路道路网。对外公路高等化、市域主干公路城市化、乡镇公路等级化、航道港口网络化、站场物流现代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人文等优势,全面开展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交流,依托沪杭高速、杭浦高速、沪杭客运专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大海宁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向建设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目标迈进。

  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

  重点打造海宁经济开发区、尖山新区、连杭新区等重点工业开发区,构筑海宁新的产业群雏形。以袁花、黄湾二镇现有工业功能区为核心的东部产业区依托太阳能热水器和墙体装饰材料,拓展太阳能光电产业新领域。以海宁经济开发区和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二个省级开发区为核心的中部产业区,依托经编、皮革、机电及新材料产业,拓展产业成长空间。以市对外综合开发区和许村家纺产业基地为核心的西部产业区,推进接轨杭州,树立区域品牌。三大产业区分合相间、错落有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结构,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发展商贸批发、家具批发及零售市场。

  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

  保护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存有机结合的整体环境,保护民俗文化,挖掘与展示潮文化、名人文化、灯文化,以历史来显内涵、以环境来展外在,吸引长三角游客,结合皮革、家纺等特色购物和轮滑、高尔夫等特色体育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挖掘和弘扬潮文化,恢复和保护历史古镇盐官,开发钱塘江百里文化长廊。主城区在充分发挥海宁得天独厚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人文景观,突出城市旅游景区“两山夹一水”的地方特色,积极打造山水交映、文脉相传、绿荫环抱、生态健全、城乡融合的山水城市。

  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

  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硬件指标,完善城市功能。有序制定土地出让年度计划,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完善公共住房政策体系,关注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住房问题,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全面推进宜居创业新市建设。

  总之,未来的海宁将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是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热土,是魅力四射、大潮奔涌的都市,是长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浙江日报 浙江建设 00004 海宁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 2009-07-21 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1;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13;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15;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16;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6;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12;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7;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8;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42;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0;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1;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8;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04;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41;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47;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0;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18;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9;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5;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3;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9;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17;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2;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6;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40;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4;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2;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45;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44;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43;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3;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5;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46;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24;浙江日报000042009-07-2100037 2 2009年07月21日 星期二 海宁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 IdPh UrlPh

  海宁

  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

  “浙江省规划建设示范城市”精彩亮相

  近年来,海宁市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以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实施为平台,引导城乡空间资源和城镇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逐步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北部城镇发展带,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的中部生态缓冲带,和沿钱塘江北岸以休闲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南部滨江生态旅游带。通过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编制实施,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和特色日益彰显,一个融钱江潮水的大气和历史文化的灵气为一体,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已初具规模。作为我省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的前沿地区,和环杭州湾城市群北翼重要的节点城市,海宁在规划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实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基础设施共享;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壮大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支撑体系,构建城乡融合的社区服务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市政公用设施网络和生态网络,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发展空间;要进一步实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保持水网格局,突出水乡特色,保护滨江观潮旅游资源;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海宁,细细品之,犹如一本人文与自然相兼备的书,值得一读再读;又似一卷山水大画,值得一赏再赏;更像一杯醇香美酒,值得一品再品。在阅读海宁的时候,人们会觉得海宁人是那么的富有与满足。

  这个古邑小城曾经孕育了一代文学诗人徐志摩,它是自然与人文的合理结构比例的整合。自然并不是小城的专享,一旦与历史、人文结合起来,小城就有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海宁,作为21世纪的新秀之地,同时作为一个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中介,承载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整合,小城在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中产生了特有的文化底蕴,这一文化底蕴也就孕育了一大批文学才子。

  海宁人杰地灵,人们一直在默默地奉献与付出。多年之后,在一个不经意的回眸之中发现:原来,他们已经向世界创造并贡献了这么多宝贵的财产。弹指一挥数年间,昔日古邑已完美蜕变,“皮革之都”海宁将其新城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影响着世界!

  专家点评

  N

  ow

  B

  十年间,海宁相继完成了工人路商业中心、行政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洛塘河公园、城南公园、西山公园、城南大道、新皮革城(一、二期)、新客运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建成了几十个环境优越的居住小区,城乡生态环境、综合防灾能力大大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农村社区通过几年的聚集,环境大幅改善。海宁是中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旅游之地、皮衣之都”,连续多届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列。此外,海宁也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市)之一、出口十强县(市)、卫生城市、体育强市、园林城市、示范文明城市。

  弹指一挥十年间,海宁市城市建设经过跨越式快速发展,城市已初具现代中等城市规模,“皮革之都”以其块状经济和城市魅力影响世界。

  确立体系,科学规划

  从钱塘江边上闻听潮起潮落的水乡小城转变成沪杭轴线上重要的工贸城市,海宁的一树一草都见证了好的规划是城市成功建设的一半。海宁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保证规划经费,坚持科学规划,和谐发展,已建立了发展概念规划——市域总体规划——城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各镇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的分层分级控制的市域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形成以发展概念规划为总纲,以市域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城市(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各镇城镇总体规划为抓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专项规划为落实的城乡一体化规划框架。

  区域协调,全面联动

  全面实施、接轨沪杭,扩大开放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与上海市的协作与联系,支持区域性交通设施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强与杭州的协作与联系,配合杭州东扩西进,积极融入杭州经济都市圈;加强与嘉兴、桐乡等市的联系,做到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基础设施共享。

  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城乡一体的原则,构筑“两核四区一带”网络型城乡一体发展空间结构,加强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实施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专项保障、特色彰显

  以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抓手,提高城市的硬、软件设施建设,注重专项规划及城市特色规划的编制。完成《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污水工程专项规划》、《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环卫工程专项规划》、《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其中《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被浙江省建设厅表彰;改善人居环境,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编制《海宁市景观风貌整体城市设计》。

  阳光规划、人人参与

  探索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的新路子,搭建规划信息平台,建立“一网一馆”,对规划编制、规划调整、项目许可情况进行公示,保证公众对城市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城乡规划工作的透明度。

  创新机制、强化管理

  海宁市委、市政府不仅重视规划,更深知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性。探索了专家咨询、政府领衔的城市管理模式。加强策略研究,聘请沪杭宁及嘉兴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等方面的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平台;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建立重大项目决策机制,严格规范化管理。

  钱塘江畔的古韵潮乡

  efore

  杭嘉湖平原的魅力新城

  海宁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北部,东距上海100公里,西接杭州,南濒钱塘江。全市区域总面积700.5平方公里。海宁历史悠久,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自古学风兴盛,民风淳厚,名人辈出,为文化之邦,尤以灯、潮、名人三大文化独具地方特色。

  海宁市城市规划工作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1983年硖石镇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以来,城市规划一直统领着城市的有序开发、和谐建设。1983年硖石镇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时镇区规模2.96平方公里、人口4万人,城市定位为以纺织、皮塑、轻工机械为主的对外开放的工业城镇;1988年海宁撤县建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修编时市区规模4.41平方公里、人口5.4万人,确定了铁路以北、长山河以东、市河西南的城市主要发展方向;1993年海宁的对外交通格局出现了较大变化,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编制时市区规模5.27平方公里、人口6.2万人,城市定位为现代化新型城市,初步确立了分区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了各区协调发展、综合平衡、各得其所的城市有机整体发展思路。1999年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市区规模8.7平方公里、人口7.4万人,城市性质定位为沪杭线上重要的工贸城市,城市主要向南、向西发展兼顾东、北发展,形成多向发展的组团式布局结构,以工贸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开发区、皮革城市场区,实施旧城改造和工人路商贸中心及城市行政中心建设;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2003年编制完成了发展概念规划,2004年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27.25平方公里,人口22.26万人。城市性质定位为环杭州湾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观潮旅游胜地。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按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融入长三角,接轨杭州,提升产业,保护滨江观潮旅游资源。规划到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55平方公里,人口55万。

  F

  uture

  长江三角洲的璀璨明珠

  根据《海宁市市域总体规划》,至2020年海宁市域人口控制在135万以内,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其中主城区人口规模55万,主城区用地规模控制在55平方公里,形成“一主、一副、两新、七组团”的空间布局。建设“二横三纵”高速公路网,构筑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和十五分钟上高速公路道路网。对外公路高等化、市域主干公路城市化、乡镇公路等级化、航道港口网络化、站场物流现代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位、环境、人文等优势,全面开展长三角区域合作与交流,依托沪杭高速、杭浦高速、沪杭客运专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加大海宁在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力,向建设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目标迈进。

  环杭州湾现代工贸强市

  重点打造海宁经济开发区、尖山新区、连杭新区等重点工业开发区,构筑海宁新的产业群雏形。以袁花、黄湾二镇现有工业功能区为核心的东部产业区依托太阳能热水器和墙体装饰材料,拓展太阳能光电产业新领域。以海宁经济开发区和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二个省级开发区为核心的中部产业区,依托经编、皮革、机电及新材料产业,拓展产业成长空间。以市对外综合开发区和许村家纺产业基地为核心的西部产业区,推进接轨杭州,树立区域品牌。三大产业区分合相间、错落有致,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产业结构,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积极发展商贸批发、家具批发及零售市场。

  长三角文化旅游名市

  保护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遗存有机结合的整体环境,保护民俗文化,挖掘与展示潮文化、名人文化、灯文化,以历史来显内涵、以环境来展外在,吸引长三角游客,结合皮革、家纺等特色购物和轮滑、高尔夫等特色体育打造文化旅游名市。挖掘和弘扬潮文化,恢复和保护历史古镇盐官,开发钱塘江百里文化长廊。主城区在充分发挥海宁得天独厚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人文景观,突出城市旅游景区“两山夹一水”的地方特色,积极打造山水交映、文脉相传、绿荫环抱、生态健全、城乡融合的山水城市。

  杭嘉湖宜居创业新市

  加大对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硬件指标,完善城市功能。有序制定土地出让年度计划,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完善公共住房政策体系,关注外来务工经商人员住房问题,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全面推进宜居创业新市建设。

  总之,未来的海宁将是一个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是人文荟萃、钟灵毓秀的热土,是魅力四射、大潮奔涌的都市,是长江三角洲一颗璀璨的明珠。

SourcePh Pictur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