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毛传来 谭伟东 通讯员 张清卫) 10多年来一直“磕磕碰碰”、无法顺利进行的安吉赋石水库上游板栗林地的“生态修复方案”,这几天终于开始全面实施了。其中转机何在?“社会征询、专家论证、公示听证,这‘三关’层层‘把脉’,事情就容易多了。”安吉县水利局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和我省很多山区一样,在安吉赋石水库上游的缫舍等村,曾经给山民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板栗林,由于各种原因,不但经济效益逐年下降,而且还导致严重的生态问题。县水利局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于1996年起,在缫舍村进行板栗林地套种黑麦草、苏丹草、茶叶等试验,但因村民反对或方法不科学,收效甚微。
去年10月,县水利局编制了《赋石水库上游板栗林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方案》,分别征求县人大、政协、林业局等相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意见,并通过举行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问计于民,对技术方案进行多次调整;今年3月,县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举行论证会,再次对方案进行完善;5月,方案在安吉当地媒体进行15天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
“现在的方案,老百姓欢迎,专家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实施起来非常顺利。”县水利局负责人说。
据了解,安吉县已经在所有乡镇和县级机关部门全面推行重大事项决策实施社会征询、专家论证、公示听证“三项制度”。哪些事项要过“三关”?该县专门编制具体的目录,清晰界定相关事项,便于操作。
为防止制度流于形式,安吉县建立决策全程记实制度,每一个重大事项“出炉”的重要细节,都一一记录在案,为科学界定决策责任提供翔实、客观的依据。
“我深切地体会到,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也可以参与政府部门的决策,老百姓的智慧也可以变成‘红头文件’。”安吉县市政园林设计有限公司员工胡昊说。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去年底,县建设部门在施行《城市风貌定位研究与推广计划》项目时,向有关专家和学者发放问卷200余份,走访市民120人次,征集到意见建议156条。胡昊觉得计划里有一些“欧化”的设计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提出“尊重历史,让设计定位与城市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我们将努力使决策过程从相对封闭向开放转变,而且还通过落实责任追究,使决策责任界定追究的不明确性向权责清晰、追究有力转变,对领导班子议事和决策行为作出进一步规范,实现重大事项决策始终处于广大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有效地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安吉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