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3版:周末特刊
3  4  
PDF 版
· 绚丽丝绸成为中俄两国人民
沟通和文化交流的纽带
· 180余件珍贵丝绸文物和展品,体现中国丝绸文化的底蕴
· 56件当代丝绸产品,令爱美的俄罗斯人心花怒放
· 剡溪:“浙东唐诗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 俄罗斯,为中国丝绸文化喝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80余件珍贵丝绸文物和展品,体现中国丝绸文化的底蕴
  中国丝绸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全国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作为俄罗斯“中国年”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交流活动,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承担了“丝国之路——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的具体工作。

  为了向俄罗斯人民充分展示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中国丝绸博物馆组建了强大的赴俄展览阵容,并进行周密部署和准备,他们精心挑选了代表中国5000年丝绸发展的180余件珍贵丝绸文物和相关展品,展品内容涉及中国历代织绸工艺、丝绸服饰、丝绸纹样和丝绸工艺等,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丝绸文化的深厚底蕴及丝绸技术的高超水平。

  事实上,“丝国之路——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在俄罗斯“中国年”文化活动中,已经于今年7月2日至8月19日在哈巴罗夫斯克远东博物馆展出,并于9月9日至10月22日又在喀山鞑靼斯坦共和国国立博物馆亮相,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与好评。或许是哈巴罗夫斯克和喀山两地的丝绸展获得的巨大成功鼓舞了俄罗斯同行,他们感到有必要特别重视在首都的展览。于是,对原有的展厅设计方案提出了更改计划。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提出由俄方设计人员根据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理解,并参照当地重大展览活动的要求,对即将举办的“丝国之路——5000年中国丝绸精品展”展厅重新设计。

  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周旸向记者描述了她对展厅的感觉:“我非常喜欢这种充满青春朝气的基调。尤其是对天篷的处理,采用深浅相宜、同一色调的黄绿色面料装饰,它们互相交织,营造出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陈列效果。”展厅四周的墙上,悬挂了一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型山水画,它们在幽光照射下,更加映衬出古老丝绸展品的明亮与高贵。在这样的展览氛围中,成千上万名俄罗斯观众走进了中国灿烂的文明。

  俞志达和周旸等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专家与他们带来的展品一起,立即成为媒体与观众追逐的对象。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之心的俄罗斯人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他们感兴趣的信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出土于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的丝线属于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这是中国长江下游流域最为著名的文化之一。俞志达告诉俄罗斯记者,钱山漾丝线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长江流域最早的丝绸产品。记者们随即瞪大眼睛,激动地透过摄像机镜头捕捉以“人”字纹斜编而成的新石器时期丝线。

  1986年从杭州余杭一座良渚文化墓地中出土的原始腰机玉饰件虽然不是丝绸材料,然而,这也是俞志达“眼中最珍贵的展品”之一。俞志达告诉大家,展出的这3对6件玉色带黄的珍品,是目前所知中国发现最早最为完整的织机构件。与钱山漾丝带的年代一样,原始腰机玉饰件属于新石器时期,与当时的丝绸织造关系甚密。

  其实,在俞志达眼里,如今陈列在莫斯科国家历史博物馆的中国丝绸件件都是极其珍贵的展品。比如,现在颇为时尚的扎染工艺,其实在我国北朝就十分流行了,一件正在展出的褐色小点纹绞缬女式绢衣就是证明。另外,锦袖花卉纹绫袍上所织的硕大花卉是盛唐宝花的典型代表,花下装饰着飞翔的鸟鹊,极为华丽;宋代的“蓝地对鹿纹锦”以蓝色为地,纹样中轴线处是两枝直立生长的莲花,开得非常饱满。莲花下,两只梅花鹿鹿首微昂,前足微抬,仿佛正扬蹄而起;清代的黄地小龙袍是难得的传世品,它绣工精细,在黄色绸上以盘金线绣出龙纹,用彩色丝线绣出云纹、蝙蝠和花卉,可能是为某位小皇帝定制的。

  周旸告诉观众,东西方文化交流古已有之。支持她的说法的,是一条公元2世纪至3世纪的“恩泽”锦缘缂毛裤。周旸说,这条裤子是丝绸之路上丝绸文化与毛纺织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观众看到的这件展品,主要面料是缂毛,在大部分区域,裤子的面料还是普通的毛褐,但在膝盖处及小腿处各有一条缂毛纹样带。纹样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晕色纹和涡云纹,这类纹样不仅在新疆的尼雅、楼兰等遗址曾有发现,而且在同一时期东起蒙古诺因乌拉、西至叙利亚帕尔米拉的遗址中也有出土。涡云纹早在希腊艺术中就十分流行,多用于图案边饰,在亚历山大东征期间传入东方,特别流行于中亚地区的希腊化艺术中,在中国西北地区也比较多见。说明这类纹样与装饰方法源自西方毛纺织文化圈,并在丝绸之路沿途广泛传播。不过,“恩泽”锦缘缂毛裤的裤脚口却以一条汉式织锦作缘,并有通幅铭文绣于其中:“恩泽下岁大熟宜子孙富贵寿”。周旸告诉好问的莫斯科观众,保存完好的“恩泽”锦缘缂毛裤是自己的最爱,因为它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周末特刊 00013 180余件珍贵丝绸文物和展品,体现中国丝绸文化的底蕴 2007-11-16 浙江日报000132007-11-16000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