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中国画乡:民间艺术上演“乡土大戏”
· 农民画,
8亿中国人情感的画布
· 农民画还能姓“农”吗
· “中国画乡”不分贫富
· 要让百姓买得起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中国画乡”不分贫富
  值得“中国书画之乡”自豪的是,在画乡城镇街头,随处可以看到一座座画院墨斋。三代同堂染指丹青成为美谈,婚丧喜庆赠送对联成为时尚。笔涉书画的人,有退休之后起步的,有不惑之年试笔的,更多的是小小“神笔马良”源源涌现。百姓修宅建屋,要设书房画室,劳作之余,在方寸咫尺之间抒情达意,修心养性。无论高楼华屋还是竹篱茅舍,无论雅士居处还是布衣之家,何处不见书画高悬?可谓“作者相望,大雅为群,童叟妇孺,乐施丹青”。

  记者发现,“中国书画之乡”在地缘上“不厌贫富”,并不受制于当地经济是否发达,是否富庶,既有现代都市的上海南汇区,广州海珠区,也有中西部地区国家级贫困县。但是,一个耐人咀嚼的事实是,这些画乡的独特民间文化无不被“市场”看中,与经济联姻,并形成良性互动,由此孕育了“风景独好”的新兴产业。

  浦江画乡最初培育了绒绣、草编、花边、竹编、麦秆贴等工艺品的“五朵金花”,而后一大批民间书画爱好者脱颖而出,领军开拓花边绗缝与水晶等支柱产业。正是群体艺术素养的积累和准备,使得浦江产品创新独树一帜,领先一步,以7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晶产销集散地,花边绗缝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加工出口基地。于是,这个“中国书画之乡”相继衍生了“中国水晶玻璃之都”、“中国绗缝家纺名城”的“金名片”。

  与浦江建有“文化友好县”关系的甘肃通渭县,则是地处黄土高原上的贫困县,人均年收入只有1680元,但它有着让人惊诧的“富足”,那就是“藏画于民”:全县9万户人家的四合院里,挂画达125万件,平均每户16件,而民间收藏书画则远不是这个数。如今,在这个书画艺术浸渗的黄土地上,走出了三千画匠和三千画商,全年装裱书画十万多件,书画交易额超过千万元。原先赶集卖字、摆摊卖画的通渭人,已经把他们的画卷“铺展”到全国17个省市的320多家窗口,成为与“马铃薯生产基地”一同兴起的致富新行业。

  “中国书画之乡”江苏苏州胥口镇地处太湖景区的中心地带,一个镇全年书画总收入就超过3000万元。这个书画之乡受周边上海、浙江文化产业的辐射,从创作、制轴、装裱、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到书画产品的营销等,书画产业覆盖全镇,每年有10万多幅书画作品销往海内外。

  与之相邻的民间画乡昆山巴城镇,盛产阳澄湖大闸蟹,与其齐名的是民间书法盛行。巴城镇费俊龙中学教师居永良向记者介绍,镇上6所中小学都上书法课,都有校编教材;村村都有书法活动室,镇党委书记出任书法协会主席。不仅如此,镇上近2000家餐馆和“农家乐”饭庄,家家悬挂书法作品,所到之处如入楷行草篆的“书林”,为众多食蟹客平添品赏雅趣。“虽然,我们这里的书法作品并不形成市场效应,但民间画乡的‘土特产’,实际上化为巴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环境、软实力。”据他了解,近些年有一些有志于书法艺术的商家,“偶然一次相识”,便打定主意,在巴城经商办企业,融入当地书法沙龙。

  精品商品兼顾,实现艺术化产业化共赢,这是书画之乡“浴火重生”的必由之路。他们的探索和实践表明:文化艺术环境是书画之乡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经济产业的链接和融合,则是书画之乡获得构造艺术新厦的“脚手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中国画乡”不分贫富 2007-11-15 浙江日报000102007-11-150002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