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中国画乡:民间艺术上演“乡土大戏”
· 农民画,
8亿中国人情感的画布
· 农民画还能姓“农”吗
· “中国画乡”不分贫富
· 要让百姓买得起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要让百姓买得起画
  江苏大丰市有个农民画家杨雨山,自称“农家墨客”、“砚田耕夫”, 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家”称号,但他几十年如一日,为当地2000多户的农舍画壁,感恩哺养自己的父老乡亲,在书画之乡一直成为美谈。

  一些当年初出茅庐的书画爱好者,在画乡的摇篮里获得了得天独厚的滋养,几年过后迅速小有名气,参展,获奖,结集,出国,这是在大众普及基础上着眼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画乡津津乐道的成就。

  在这次浦江中国书画之乡论坛上,有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近年来,一些原本非常有特色和成就的民间画乡“变味”了,原因就在于画乡的画家脱离了当地群众的需求,整天在艺术的象牙塔里追求什么高雅,自然没有了生存的基础。几幅获奖作品只不过记录了曾经有过的昨天,而人们谈起昨天时,更多的是为了今天和明天。

  其实,画乡人关注得更实际,今天的百姓到底还买得起书画吗?

  当市场价格虚高、掮客恶意炒作的阴霾挥之不去的时候,书画之乡在思考着这样一个关乎长远生存的问题,那就是民间画乡的发展诚然离不开市场,但老百姓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因此,画乡走向市场的问题,就是一个如何尽量满足群众的需求问题。

  记者在浦江“书画一条街”采访时看到,除了名家与签约画家的作品专卖之外,却有不少小有名气的当地书画家自立门面,一边现场创作,一边接洽买卖,专业推销自己的作品,主要顾客多为普通市民和农民,他们买去书画作为亲朋乔迁或结婚的礼品。据了解,这部分书画家生意良好,虽然单幅价格不高,但有一定的量,收入比较稳定。

  文化部官员刘波曾以顾客的身份暗访过浦江书画市场,这里有卖几千元的佳作,也有几十元一幅的。其间,他看中一幅画,跟店主砍价,最后只要20元。如果要装裱,再加10元。于是,他感慨地告诉记者:“不要一说书画之乡的成功,就是说得了什么奖,就说有哪个博物馆收藏了,而是应该首先想到我们的作品老百姓喜欢不喜欢,买不买得起,怎样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文化权益。我们的作品是为老百姓而创作的,不是去给某些炒家品头论足的。”

  深圳有个大芬村,被称为“中国油画第一村”。那里5000多名画商、画师、画工,流水作业,复制“生产”,油画年销售额高达3.4亿元。虽然书画界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那不是“艺术”,但是这种批量生产作法,却引起了民间画乡有识之士甚至政府官员的极大兴趣:“我们不要忘记,老祖宗留下的木版年画的生产过程也是批量生产的。这样的复制和批量生产是好事。能够买得起毕加索原作的全世界有几个人?复制一下,让书画走进千家万户有什么不好?”

  临安市文化馆干部许卫平、俞志平也主张民间书画之乡要“精品带动产品”,不仅要有质的保证,更要有量的需求,扩大创作规模和参与面,变单幅创作为“批量生产”,还可以利用版画制作、作品复制等手段,使得创作群体化,通过不同的渠道,向不同层面的需求形成扩张的态势。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10 要让百姓买得起画 2007-11-15 浙江日报000102007-11-150003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