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专版
3  4  
PDF 版
· 努力使“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名至实归
· 德清以农村实施“五化”为主要途径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钟管镇 德清乡村战略的先行者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德清以农村实施“五化”为主要途径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德清

  以农村实施“五化”为主要途径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德清县委 德清县人民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德清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五化”,即“农业企业化、就业非农化、居住社区化、社会保障化、管理民主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了一条具有德清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2003年,德清“三农”工作出现了三个重大结构性变化。一是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劳动力已有71%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二是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收入的75%来自非农收入;三是农业经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70%的农田已得到流转。经过大量调查和深入分析,结合学习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必须从单纯地发展农业转变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保障农民、富裕农民,必须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为此,2004年1月,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县委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企业化、就业非农化、居住社区化、社会保障化、管理民主化”为主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首先是以农业企业化为抓手,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一是以新型工业化的理念,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完善农业种养、营销、加工大户从自然人转变为法人等政策引导体系,引导各类农业实体走企业化道路。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企业363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有70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8家。我们要切实加大农业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每年县财政安排500多万元用于扶持农业企业发展,并筹资1600万元组建了县农业发展担保公司,累计为农业企业提供贷款担保7500万元,有效缓解了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平台建设。实施《德清县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规划》,深度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了特种水产、早园笋、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等新兴产业,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加强科研中心建设,深化产、学、研结合的“德清模式”,与浙江大学合作建立了德清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新产品对农业产业的拉动,全县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农业项目2个、市级7个;获得国家级农业新产品奖6个、省级4个。四是注重农业品牌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创建省农业名牌产品14个、省著名商标10件、绿色食品3个、有机茶2个、无公害农产品47个。

  其次是以就业非农化为途径,实现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化。坚持把强工业作为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目标的主抓手。充分发挥临杭近沪的区位优势,明确提出和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资金和技术。到2005年底,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引进县外内资83亿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设立企业500多家,外来投资企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超过30%。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把推动集聚发展与平台建设同加快城镇化步伐结合起来,为农村人口集聚和二、三产业发展创造条件。规划了以德清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新市工业园区和重点镇工业集中区为组团的100平方公里临杭产业带,德清经济开发区一、二期1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了“一核心四区块”的临杭产业带布局。以此为基础加快城镇化步伐,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994年县城搬迁时的0.6平方公里拓展到目前的17平方公里,基本构建了现代化生态型中等城市框架。副中心城市新市镇和重点镇建设步伐加快,11个乡镇中共有2个镇成为浙江省“百强乡镇”,6个镇成为全国“千强乡镇”。三是狠抓培训促就业。大力实施“提升式、订单式、招生式”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两年来,县、乡镇财政和企业共投入培训经费800万元,共培训农村劳动力4.2万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创建了德清县职业中专和湖州市技师学院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新型实用型人才。建立完善促进城乡统筹就业的长效机制,构筑了基层劳动保障所(站)等城乡统筹就业的“四大服务平台”,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形成了城乡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近两年全县新增城乡就业岗位达3.72万个,共有2.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经过培训实现转移就业。

  第三是以居住社区化为载体,推进传统村落向农村新社区转变。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精神文明向农村辐射。一方面,全面启动实施城乡规划、公交、供水、垃圾集中处理“四个一体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编制了城乡一体化规划,着重优化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以及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以及重要基础设施布局。这几年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创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4个,完成村庄整治点598个,受益面达到70%以上;全面完成了乡村康庄工程,等级公路通村率和路面硬化率均达到100%,全县县城—乡镇—行政村的公交车全部开通;制定了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全县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0%以上;探索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运作机制,全县垃圾集中焚烧发电项目正在实施之中。另一方面,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建立了县级机关部门、文明单位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制度,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以县城武康创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城带乡、以乡促村、实行上下联动。以“千百读书”活动为载体,强化以知识文明育人。组织开展了以“欢乐田野”为龙头的“欢乐德清”等6大系列36项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有110支业余文艺团体活跃于城乡,举办各类文艺活动500余场次。引导民间力量自觉投身到提升农民素质活动中去,德清民间人士已设立了“孝敬父母奖”、“天荣环保奖”、“正良外来人员风尚奖”等12个民间奖项。

  第四是以保障社会化为目标,构建农村社会保障新体系。一是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失地必保的原则狠抓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至2005年全县参保人数22751人,有7841位农村老人按月领取基本生活保障金,并对新征土地实行“即征即保”。二是着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在农村的覆盖面。按照“低门槛、广覆盖”的要求,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各类企业,目前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社会保险达34018人,全县已有25%的农村劳动力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三是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制度。设立农民住院医疗费报销、门诊医疗费报销和特殊病救助三条保障线,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达31.3万人,参保率达到99.5%,基本实现全覆盖;出台《德清县城乡困难人员医疗救助办法(试行)》,实施“医疗票”制度,用于解决困难群众“小病不看”问题。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制度。按照“应保尽保、应补尽补”的原则,对农村低保户按135元/月·人的标准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并实行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正常增长机制,推出主要服务于低保户各项优惠政策。五是全面实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制度。投入720万元建设资金,供养了469名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由2002年的38%提高到目前的99.5%。

  第五是以管理民主化为手段,建立农村和谐稳定的管理新机制。一是积极稳妥实施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打破长久以来村集体经济“人人拥有”却“人人空有”的局面,切实还利农民、维权农民,全县已完成改革的村达11个,量化到农户的资产4509.2万元,持股农民达16495人。认真贯彻《浙江省村级组织工作规则(试行)》,完善村务、党务公开制度,推行村干部创业承诺制、村务大事票决制、民主评议村干部制等村级民主“三项制度”。二是扎实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健全永葆先进的长效机制。坚持把学习贯穿活动始终,在全县上下掀起了学习贯彻党章的新高潮,把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以县内身边的典型组建成先进事迹演讲团进行巡回演讲。坚持上下联动解决突出问题,共制订整改措施600多条,已解决380多条。三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于2004年开展了新一轮乡镇撤并,加大对中心镇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增强中心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乡镇数从16个合并为11个,乡镇内设机构从139个减少为75个,每年节约财政开支100多万元;积极探索民主决策机制,制定《乡镇领导班子工作规则》,规范乡镇党政领导权力运行的具体方法和制度。实行了两次行政村区域调整,行政村数量从原来的263个减少到目前的166个,每年可节省村集体经费204万元。四是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着力加强村级班子和队伍建设。2005年,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两推一选”和村委会“公推直选”,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合力进一步增强。出台扶持薄弱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机关、企业与薄弱村结对帮扶制度,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村资金扶持力度。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关心爱护基层干部的若干意见》,全县86.7%的村干部参加养老保险。认真落实村干部培养措施,选拔大学生到村兼职创业,公开招录59名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工作。

  

  德清县在推进农村“五化”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深入学习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意义的认识,积极探索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探索具有德清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力求新成效。

  首先是探索了做好“三农”工作的新途径。通过学习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注重把中央、省委、市委的精神与德清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注重把创新性的思路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抓手,推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举措;注重把乡镇、村和群众创造的新做法新经验提炼为指导全县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61元,比2003年增长30.5%,其中来自非农收入已达81.4%,比2003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全县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6:1,差距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较均衡。

  其次是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格局。坚持一手抓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健康推进,一手抓统筹城乡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2005年底,全县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0%,比2003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已有78%(比2003年提高7个百分点)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成为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生力军;共有县内外工商企业118家投资农业,累计投资21631万元、2000万美元,从而催生了一大批农业企业,提高了农业企业的比较效益。同时,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速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形成了城乡互动互促的机制,有力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再则是建立了有利于“三农”发展的新机制。着力消除影响和束缚“三农”发展的制度障碍,加快形成让农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的体制和机制。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在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土地使用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全县75%(比2003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的农田已得到流转,规模经营和主导产业发展得到推进;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实行区片综合价,逐步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建立了农村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新路子;深化了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村信用社实力,建立“信用村、信用户”制度,加大信贷支农扶农力度;建立全县西部山区乡镇生态补偿机制,构筑西部山区生态保护屏障,促进了生态县建设。

  第四就是呈现了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新趋势。努力改变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注重维护农民权益,发挥社会进步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营造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农村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了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全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49%,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均达100%,初中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2.82%,率先基本普及了15年教育;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日益合理,通过“撤扩并”,全县小学校均规模达1325人,初中校均规模达724人,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17家乡镇卫生院实施了新一轮体制改革,规划建设120个农村社区服务站。2004年、2005年全县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平安创建先进县”和“平安县”称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德清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根据省委提出的全面推进浙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合作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坚持从德清实际出发,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推进农村全面建设为目标,以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深化和拓展农村“五化”工作,努力开创德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