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1版:媒体点击
3  4  
PDF 版
· 黑手
· 纯属“姚康达事件”翻版 “问题贷款”还有多少
· “神秘人”按揭购买数十套豪宅 32笔贷款“抵押登记不实”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特殊习俗
· 骗贷程序“天衣无缝” 大多离不开银行“内鬼”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特殊习俗
  山东梁祝传说地

  梁祝至今不通婚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传说”,最近由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联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在山东采访发现,在山东梁祝传说地济宁马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而且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电影。

  2003年10月27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的梁祝祠,出土了一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碑是明朝正德年间所立,碑文除了记载重修梁祝墓、梁祝祠的经过,还记载了梁祝故事:祝员外因无子外出读书,整日“咨叹不已”,其女祝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与邹邑(今山东邹城)西居梁山伯同在邹城峄山学习三年。后梁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山东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说:“整个故事并没有墓裂、入坟、化蝶等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今,峄山上仍然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马坡乡梁、祝、马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

  据了解,梁祝传说已对当地风俗产生了影响。在马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电影。樊存常解释说:“在汉代,梁祝这样的自由恋爱是不被家族势力容忍的,他们认为不光彩,而且对马家来讲,在迎娶当天新娘病故也被认为晦气,因此这一带一直保留着三姓不通婚的习俗。”

  达尔扈特人守护

  成吉思汗圣灯七百多年

  自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祭奠他的圣灯就从未熄灭,祭祀活动数百年来经久不衰。

  拜祭成陵是达尔扈特人最重要的事,特别是春节,达尔扈特人每家至少要去一人拜祭。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的途中病逝。在遗体秘葬的同时,遵其遗言,将他的衣冠、帐篷等遗物运到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安葬。并从宫廷守卫者中挑出500户专门守陵,这些守陵人被称为达尔扈特人。

  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秘书长杨·道尔基介绍,今天坐落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是从窝阔台汗十三世纪30年代为其父汗灵榇建造的四白室(四座白色的毡帐)演变而来的,而守卫成陵的达尔扈特人则是成吉思汗8位功臣的后裔。到今年,成吉思汗离开人世已近780年,相应地,达尔扈特人守护他的英灵也经历了整整780年。

  近年来,随着日本和蒙古国一个联合考古队宣称找到成吉思汗陵,一些人认为,达尔扈特人守卫和祭奠的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和象征性陵寝,并非其实际安葬地,针对这一说法,成吉思汗第34代嫡孙、也是中国迄今在世的最后一位蒙古族王爷奇忠义认为,成吉思汗死于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六盘山,当时是夏季,气候炎热,遗体不可能运出很远,秘葬在鄂尔多斯境内的可能性很大。他说,鄂尔多斯成陵一直是世人公认的成吉思汗陵地,几百年来,人们在这里进行公祭活动,国内外的蒙古人每年也都到这里来进行祭祀,是不可替代的成吉思汗祭祀地。

  敖包相会处原本是祭祀圣地

  如果没有《敖包相会》这首内蒙古草原经典歌曲,敖包无论如何也不会与爱情沾上边儿,因为蒙古人到敖包相会主要是祭敖包。

  在内蒙古草原上,经常可见一些山顶或丘陵上有一处处用石块垒起的形似烽火台的石堆,有的大石堆周围还围有一些小石堆,这就是蒙古族的敖包。敖包是蒙古语的音译,汉语的意思为“石堆”。

  “敖包”是牧民心目中神的象征,也是牧人行路的标志。在每年5月13日以后,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夏季,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一般都举行祭敖包活动。届时,牧民们纷纷扶老携幼,携带着哈达、奶酒和奶食品等前往附近较大的和有名的敖包处祭祀。

  他们先向敖包敬献哈达和供品,再由喇嘛诵经祈祷,众人跪拜,然后往敖包上添加石块。最后,所有的参拜者都要围绕敖包按顺时针方向转3圈,期盼水草丰美、五畜兴旺。祭敖包活动结束后,一般还要举行那达慕,即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体育活动。

  如今,每当夏季的傍晚,一些年轻的情侣也常去那里,双双坐在敖包附近,相互敞开心扉,倾诉着情和爱,让敖包为其作证,保佑有情人成为眷属。

  不过,这种深受《敖包相会》影响的场面,在过去的祭敖包中是不能出现的。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梁巴特尔告诉记者,过去敖包是祭祀的圣地,女人是不许走近的,更不用说在这里谈情说爱了。他笑着说:“‘敖包相会’是冲破禁区、思想解放的产物。”

  孟姜女哭齐长城

  形成淄博哭文化

  孟姜女传说日前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历史上孟姜女哭的并不是秦长城,而是山东的齐长城。

  据专家介绍,孟姜女传说不是起源于秦代,而是春秋时期的齐国,比秦始皇早约300年。据《左传》等史书记载,齐庄公四年秋,齐国将军杞梁率兵攻打莒国,不幸战亡。杞梁安葬后,其妻孟姜仍悲痛万分,一天,孟姜到杞梁墓“抚棺大恸,涕泪俱尽,继之以血。齐城忽然崩陷数尺……”(《东周列国志》载)后来孟姜赴淄水而死。

  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王丕琢对记者说:“经过几个朝代的补续和演义,尤其是从唐代开始,孟姜哭夫变成了哭长城,哭齐长城变成了哭秦长城,杞梁也由于口口相传演变成万喜良或是范喜良。这一传说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但山东及河北仍是其流传的核心地区。”

  据记者了解,孟姜女这一恸哭,不仅惊天动地,而且改变了齐国风俗,至今山东淄博一带的中老年妇女仍然长歌代哭,以孟姜女传统曲调来寄托哀思。孟姜哭调在农村广泛流传,形成了一种哭文化。

  (综合新华社消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