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三峡,改变世界的“中国观”
· 外国记者 在三峡工地上
· 自长城以来中国最宏伟的工程
· 代表全人类所做的探索
· 启示“中国人走自己的路”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外国记者 在三峡工地上
  “真是太壮观了!”

  来到雄伟的三峡大坝前,德国《商报》记者郝安德的赞叹便脱口而出。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三峡工地,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这个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

  近日,20多家国外媒体的50多位记者来到三峡工地,集中采访三峡工程建设。和郝安德一样,大多数记者是第一次来到三峡,大都对三峡工程充满了兴趣与疑问。

  三峡大坝右岸纵向围堰是此次三峡工地现场采访活动的第一站。上午10时许,记者们一到达这里,即被宏伟壮丽的大坝和从大坝泄洪孔中奔腾而出的巨大水流所吸引。荷兰广播电视协会记者詹沃特不时地用录音机录那轰鸣的水声,路透社摄像记者席马克则架起摄像机对着大坝拍个不停。

  记者们与随行的三峡问题专家之间的问与答一个接着一个:

  “三峡大坝建设的基本情况与最新进展是怎样的?”

  “长达2309米的三峡大坝是混凝土重力坝,混凝土浇筑量达1610万立方米,它的施工规模及工期都创造了世界纪录。5月20日,大坝全线到顶,三峡工程最核心的建筑物——大坝基本完成。”

  “大坝建成后能解决哪些问题?”

  “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其中,防洪的作用尤其突出。”

  “三峡工程建设一共花了多少钱?”

  “开工建设之初,预计工程的动态投资为2039亿元人民币。但据目前情况看,可以控制在1800亿元之内。”

  ……

  10时30分左右,载着记者的巴士来到大坝右岸偏岩子。在这里,既可以观看到三峡大坝的正面全貌,也离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的右岸非溢流二号坝段施工现场不远。记者们除了不停地拍摄外,就是不停地访谈。三峡工程建成后对环境、地质有什么影响?百万移民如何安置?大坝有无安全隐患?……

  《意大利24小时太阳报》驻华记者龙景威对新华社记者说:“1963年,意大利的一个水坝失事,导致2000多人死亡,所以这次我最关心的是三峡大坝如何确保安全的问题。”

  龙景威问随行的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王小毛:“一旦发生反恐方面的问题,三峡大坝是否安全?”王小毛说:“我们渴望和平,但如果战争或恐怖行为发生,我们有很好的能力保护三峡的各项重要设施,因为我们对此已做好了充分准备。”

  半个小时的停车采访时间一晃而过。11时10分,在随行工作人员的催促下,忙于采访的外国记者们才陆续上车,前往下一站——双线五级船闸首中隔墩。

  永久船闸素有“长江第四峡”之称。五个闸室从西向东次第降低,最后与江面衔接。在这里,外国记者们对轮船坐“水楼梯”的壮观景象惊叹不已。

  12时许,巴士开上大坝左岸185米坝顶。坝下是装有14台机组的左岸电站。这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机组,正源源不断地往华东、华中和广东地区输送电能。

  站在坝顶向长江上游远眺,广阔的水面一望无垠。韩国MBC电视台北京支局局长林正焕告诉新华社记者,他刚从重庆奉节采访回来,接触了大量的移民。在理解和赞叹中国政府有能力解决这一“世界难题”时,他也希望地方政府能更多更好地关心移民们的生活。

  虽然是在33摄氏度高温烈日下,记者们依然兴致勃勃,但时间不知不觉已接近中午1时,原本在行程中有登坛子岭鸟瞰大坝全貌的安排,也只能留待以后了。

  坐在返程的车内,郝安德感到满意。他兴奋地对新华社记者说:“规模如此宏大的工程,的确非同一般,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