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专版
3  4  
PDF 版
· 爱,为残疾人撑起希望的蓝天
· 请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爱,为残疾人撑起希望的蓝天
  拓宽渠道

  扶持残疾人就业

  近几年来,我省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扶助和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措施,全方位、多渠道扶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就业。

  一是依法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分散就业。这几年,我省大力推进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分散就业的残疾人从“九五”时的5万增加到“十五”期间的12.5万,整整提升了1.5倍。不少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众多富有爱心的企业家们都主动热情地敞开大门,愿意按比例甚至乐意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位于绍兴县柯桥镇的绍兴轻纺科技中心,是一家人才济济的现代化高科技专利示范企业,拥有固定资产一个亿,无论企业规模、经济实力、科技含量均堪称全国同行第一家。据该中心常务副总陈顺林介绍,他们本着“岗位面前一视同仁”的用人理念,一口气安排了七名残疾人,占员工总数的3.9%,并且全部办了养老保险,享有免费食宿和年年加薪等优厚待遇。从事电脑花形设计的聋哑职工朱元灿,年净收入3万元以上,工资待遇足以与中层管理人员比肩。

  二是积极拓展残疾人个体就业空间。为了帮助残疾人拓宽就业渠道和创业天地,我省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残疾人个体就业和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明确规定,有关部门提供免费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三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残疾低保对象就业或务工后取得收入的,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原有的低保金。各地残联还通过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为残疾人就业谋职搭建平台、造桥铺路。“十五”期间我省从事个体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已从“九五”时期的8万增至11.5万,增幅达44%。安吉县递铺镇的重度肢残人陈月琴,终日与轮椅为伴,与老母相依为命,除了菲薄的低保金外,别无经济来源。县残联一面帮她选定有爱心有技能的人手把手地传授编织工艺鞋的技术,使她掌握一门谋生的新本领,增强一份生活的自信心;一面为她物色店面、办理证照,在递铺街上开设了一爿鞋类经营店和烟草专卖店,每月收入五六百元,加上照发不误的低保金,母女俩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三是大力扶持残疾人从事种养加工业。我省充分利用各地农村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有利时机,相继开展了“万人结对,扶贫帮困”、“万户种养,共奔小康”、“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和“残疾人脱贫工程”、“残疾人小康工程”等富有特色、富有成效的主题活动,采取建基地、扶大户、带千家的形式,在五年内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65亿元,通过提供小额贷款、贴息补助、农用物资、种畜种苗、信息技术以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持性、延伸性服务,帮助30万农村残疾人分别在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领域,走上了就业创业之路,其中已有14.2万名告别贫困,有3.6万名步入小康。富阳市东洲街道民联村的任建祥夫妇,用“双残夫妻奔小康”的事实,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了一个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范例:任建祥是个低视力残疾人,妻子杨学凤下肢三级残,他们在一无本钱二无技术的情况下艰难起步,先是借钱买了三只小猪、种上半亩蔬菜,在逐步扩大种养规模后,被街道残联列为种养大户扶持对象,通过发放扶持资金、开展“科技结对”和参加农函大学习,经过三年努力就办起了百头牧场,建起了三层楼房,跨入了小康行列。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地推进残疾人就业,到2005年底,全省在就业年龄段内、有一定劳动能力并登记在册的74.5万残疾人中,有12.5万实现了按比例分散就业,有10万左右在福利企业集中就业,有11.5万在城镇个体就业,有30万在农村从事种植、养殖及加工等家庭副业;我省残疾人就业人数已从“九五”期末的56.1万增至64万,总体就业率从75%攀升到86%,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新突破。

  做大做强

  助残扶贫基地

  通过康复扶贫贷款、专项扶贫贴息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多元化的有效投入,选择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创业能人和残疾人种养能手,加以扶持引导,创办残疾人种养业扶贫基地,使之形成规模经济,然后采取在基地直接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凭借基地的示范作用与辐射功能,带动一批残疾人困难户脱贫致富,这是我省各级政府和各地残联经过多年探索、不断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的又一创新之举。

  由温岭市残联注入2万元启动资金扶持创建的箬横镇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是凭借当地的优势产业,依托一家獭兔产销合作社嫁接而成的。基地直接吸纳残疾人社员6户,辐射带动残疾家庭35户,对他们实行“三优先一保护”,即优先提供优良品种、优先解决技术难题、优先优惠购销产品,并实行保护价收购。此外,还根据《助残致富协议书》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示范指导和咨询服务。受基地跨镇辐射的松门镇河头村肢残人潘连忠,去年曾因饲养獭兔失败而产生过放弃养殖的念头,后经市残联牵线,由基地对他进行跨镇扶持,在去年下半年以最优惠的价格为他提供优良种兔22只,多次上门进行技术指导,还为他垫资5万多元用于建兔舍、买饲料。到去年年底,他家的獭兔存栏量迅速发展到800多只,出售商品兔1500余只,实现年产值9万元,净收入6万元,当年就“一步登天”奔进小康。其余34家受到扶持的残困户,有32家增收3万元以上。由省市区镇四级残联共同扶持、位于余杭镇大禹谷旅游区的“杭州大禹谷花卉种养业基地”,种植名贵花卉苗木280亩,开发茶园果园35亩、鱼塘20亩,养殖鸡鹅2万多羽,开设客房和管理用房30余间,是一个集种植、养殖、休闲、观光、垂钓、餐饮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庄和绿色旅游山庄。创办“山庄”的陈志龙一家四口全是残疾人,在山庄从事种养业的十几名职工也全是残疾人,而且全都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残疾人。陈志龙说,他们都家住附近农村,早出晚归很近便,安排的农活也很轻便,无非是管管苗木、喂喂鸡鹅、采采茶叶之类,为的是让这些无力到外地打工的人多几个“活络铜钿”。目前,山庄的年接待量已达2万人次,曾先后接待过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和全省残疾人保障金征管会议。经市残联穿针引线,基地已加入萧山振大园林公司联合体,打算今年再贷款投入100万元,把基地进一步做强做大,做成如《刘老根》中“龙泉山庄”那样的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园区。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残疾人扶贫基地916个,直接安置残疾人6636人,辐射带动残疾人家庭18136户。

  成长成材

  爱心相伴残疾学生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本着“助残先助教育,扶贫先扶脑袋”的理念,我省将扶助贫困残疾学生的工作纳入到整个扶困体系。省残联与相关部门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了“相伴十六年,爱心助成材”的爱心助学活动,在广大贫困残疾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六年求学过程中,通过保障金的投入和社会各界资助的“爱心捐款基金”,达到他们健康成长成材的目的。2005年,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我省残疾学生的扶助力度,规定对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残疾儿童在公办幼儿园接受教育的,给予减半或免收保育费;对于需要语言和康复训练的三残儿童(聋儿、脑瘫儿和智残儿),凡家庭生活困难的,将予以减半或免收教育康复训练费用,相关经费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助。全省同期投入助学资金近5000万元,有近6万名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享受助学政策,全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

  在残疾人特殊教育方面,我省建立健全了以省华强职业学校为龙头、各地特殊教育学校为补充的特教体系,五年来共招收残疾考生78978名,开展语言、知识、文化、艺术、技能等多方面的教育,普遍提高了残疾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知识技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残联高度关注残疾考生中高考录取工作,积极帮助广大残疾考生圆大学梦,“十五”期间我省共有558名残疾考生被省内外普通高校录取,录取率达92%。各地残联还积极探索残疾人的后续教育,上城区残联与省华强职校联合创办了全省第一家由县区级残联自己开办的残疾人大专班,首期学员46名,学制三年,师资由华强职校负责,学费先由区残联全额垫付,凡各科成绩及格者将由残联全额承担学习费用,成绩优秀者还将给予奖励。

  创新之举

  残疾人托管托养

  近年来,我省各地残联和残疾人专门协会在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对残疾人托管托养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推出各种“创新动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较好地解决残疾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管乃至老有所终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减轻政府、社会的压力和残疾人家庭的负担。

  根据创办主体、托管对象和托养方式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种是由残联主办的“临海模式”。临海市残联于2004年6月创办了“临海市残疾人托养托管康复训练中心”,共接纳16~45周岁的各类残疾人50名,本人申请,村镇申报,残联审批;收费标准分三档,家境较好的全额收费,每年3600元,经济状况较差的减半收费,家庭特别困难的予以全免。每天康复训练4小时,并开展学习和文体活动,并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劳动,藉以增进劳动技能并获得一点收入。到目前为止,已有14人返回家庭或回归社会,其中10人已走上就业岗位。

  另一种是民办公助的“杭州模式”。“杭州仁爱托管中心”由杭州市残联主管,杭州市智力、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承办,是我省第一家集教育、培训、康复、托管于一体的智力、精神残疾人全日制托管场所,开展比较系统正规的思想文化教育、生活行为训练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半开放式管理,除了定期开展体检、会诊及心理咨询等活动外,还组织春秋郊游、观看文艺演出和逛商场等集体活动,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和重返社会的自立意识与生存能力。

  还有一种是实行就地集中托养的“嘉兴模式”。依托硬件设施较为完善、管理质量相对较好的各乡镇街道敬老院,残联下拨一定数额的筹建经费和供养补助金,以“借笼养鸟”的方式建立起残疾人托老院。目前已发展到43所,入住的重度特困残疾人共达302人。

  安居工程

  带来“三喜临门”

  肢体残疾人徐富能,是舟山市定海区马岙镇的贫困残疾人,今年52岁,自幼父母双亡贫病交加,以前生活一直很困难。后来在一家企业当门卫,吃住都在门岗。企业改制后,他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住处,总以为从此无法安身立命,更没想成家立业了。想不到就在此时,市、区残联不但把他列为安居工程的扶助对象,而且对他今后的生计都考虑周全了。在具体实施时,出于对未来就业(开小店)的设想,先是由镇政府出面协调,把他从偏远的北海村迁到五一村的小集镇上;接着由国土部门给他在马路边相中一块人气较旺的“风水宝地”,并免去了宅基地的相关费用;在设计、施工的过程中,又利用路边的地形,增建了一间地下室,使新居变成了上下各43平方米的两层楼;与此同时,采取“残联助一点,镇里出一点,村里补一点,社会捐一点,义务工投一点,自己再凑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其中残联和镇政府共承担三万元,另外,几家当地的小老板也慈善为怀、乐助其成,你五百我一千地为他“添砖加瓦”……新居建成后,徐富能在面向马路的前厅开了一个小卖部,又利用地下室设了一间棋牌室,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的生活。

  今年1月,省残联到舟山开展慰问活动时,陈玉国副理事长给徐富能送去了一台崭新的彩电,为他的小卖部添上了一朵招徕顾客的锦上之花;2月间,区残联开展“无障碍设施进家庭”试点工作时,在他家的楼梯上安装了两排不锈钢扶手,使他成了第一个受益户;更让人高兴的是,今年3月徐富能与一位年轻美貌的同村妇女结了婚。难怪他连做梦也想不到,一个原本无房无业无家无室的重度肢残人,在年过半百之后还能当上新郎;更想不到,在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实现了喜迁新居、喜开新店、喜结良缘,真可谓三喜临门,好事多多!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一个太阳。是安居工程为成千上万的徐富能们送福上门,恩泽万家!

  我省的残疾人万户安居工程发端于湖州市的“遮风避雨”工程,省残联在总结湖州经验的基础上,计划用三年时间,筹集资金一亿多元,高质量改造贫困残疾人住房一万户,经过两年多的高效运作和不懈努力,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完成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4145户和4714户,共计8859户。到目前为止,全省完成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已逾万户之数。使他们的家庭住房条件达到当地基本居住水平,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阳光雨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

  康复服务

  我省近20万残疾人次

  “阿姨好!叔叔好!”在省聋儿康复中心内,当小江等小聋儿看到省残联领导来访时,争先恐后地站起来打招呼,虽然在健全人听来,口齿还不是十分清晰,但对这批小聋儿和家长而言,每一个发音都是新年赐予的最好礼物。像小江这样,2005年全省共有783名聋儿开口学说话。

  为了帮助贫困家庭的聋儿一样能学说话,去年年初,省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对于需要语言和康复训练的聋儿,可减半或免收教育康复训练费用,相关经费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助。这项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减轻了残疾儿童家长的负担,提高了聋儿的受训率。同时还开展了“听力重建启聪行动”,帮助10名贫困聋儿免费接受澳大利亚24C型人工耳蜗植入,总捐赠价值人民币245万元。帮助655名聋儿接受了“中国残联彩票公益金聋儿康复训练补助项目”的专项救助,救助金额达39.3万元。

  除了聋儿康复,2005年全省共有2.4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为3027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免费手术;92.8%的精神病人得到有效监护;为1317例麻风畸残者提供矫治手术、发放辅助用具和康复训练等康复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用品用具供应服务3.8万例;6080名得到有效康复训练。全省近20万残疾人次享有了康复服务。

  为了实现省政府提出的:到2015年,全省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我省三管齐下,一是在全省81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试点的县(市、区)残联,普遍采用代缴参保金的方法帮助农村的残疾人或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农村残疾人参保率普遍比当地农业人口参保率高10个百分点以上。大多数试点县(市、区)在残联的协调下,将精神病等特殊病种的门诊费用纳入了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二是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的通知》精神,各地残联积极与当地民政部门协调,将当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等人员中的残疾人纳入了医疗救助制度的保障范围,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出台了许多包括康复救助内容的残疾人优惠政策。三是进一步组织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试点工作。2005年初,省残联和省卫生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在构建残疾人享有社区康复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上做文章,建立了社区康复员培训、社区康复需求摸底调查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工作制度,省残联还为100个社区配置了康复训练器具。

  目前,我省一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残疾人十五分钟康复圈”,这意味着,残疾人从家里到康复机构,只要十五分钟就可以享受康复服务。基本构建起了“以网络化的组织为平台,以社会化的运作为手段,以制度化的政策为保障”的浙江康复模式,受到国务院残工委的高度评价,认为浙江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不仅走在全国前列,而且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做出了榜样。

  日趋活跃

  残疾人文体生活

  为了建设文化大省,省委、省政府专门发出通知,要求省残疾人艺术团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一年的以“展特殊艺术风采,增文化大省光辉”为主题的巡演活动,从2005年9月起,已经在我省湖州、嘉兴、台州、金华、衢州、绍兴等地巡演百余场,深深感染了近10万名观众,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助残氛围。

  2005年,全省先后举办了残疾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全省残疾人青少年游泳锦标赛和浙江省第二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组织我省代表队参加全国特奥滚球、滑轮球赛、聋人足球锦标赛、轮椅篮球锦标赛、残疾人坐式排球锦标赛、盲人门球锦标赛、羽毛球和硬地滚球锦标赛等多项残疾人体育赛事。各地也纷纷开展各类残疾人群众体育运动,通过举办运动会、参加各类体育赛事,不仅增强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信心,而且进一步挖掘和培养了年轻残疾人运动员,为2008年北京残奥会打下基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