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农民津贴”背后的政府考量
· “不吃皇粮”的农民 首次进入政府津贴发放视野
· “引进”还是“发展” 农村“人才制肘”的现实博弈
· 制度导向下的新农村发展愿景
· 从“补亏”到“奖富” 树一个农民发展能力的“标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4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制度导向下的新农村发展愿景
  沿着蜿蜒而又平整的“康庄大道”,记者驱车来到武义县中部的白姆乡金坑脚。这里的“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就是武义首届享受县政府津贴的农村优秀人才之一——俞学文。

  这位37岁的武义农民,拥有50多个有机茶园,面积达8000多亩,正在转换的有机茶园5000多亩,年销售有机茶的总量超4000万元,位全国第一。

  记者没有见到这位解决了15000个农民就业问题的“致富领头羊”。但是在“十五期间武义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俞学文和他的同行的足迹。

  在水果、畜牧业、蔬菜、食用菌等武义重点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中,茶叶的面积、产量和产值的增长趋势,在线状图中最为明显。有机茶的产值,在十五期间增加了近5倍!

  “更香”2号基地负责人董永德,带着记者来到了海拔600多米处的长坡岭茶园,40多位茶农正在紧张地采摘春茶。据介绍,有机茶的产业链完整起来后,茶农的日收入增加了10元左右。以前村里的“闲人”,现在成了茶厂专车接送的采摘“紧缺劳动力”。

  作为“职业茶农”,董永德之前一直从事精致茶的加工,3年前,他开始与俞学文合作,从事有机茶基地的管理工作。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管理成本”、“生态效益”等新名词不断从这个原先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口中出来。去年,董永德已经拿到了茶叶栽培管理专业的中专文凭。

  从长坡岭望下去,看到的正是董永德所在的白姆乡董处村,绿色掩映中的精致村落,正是茶农目前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眼前的情景,让记者想起武义县长傅利常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话:“要是优秀的新型农民能够增多,农业发展就有突破瓶颈的希望了。”

  正如武义县城随处可见的“武阳春雨”品牌,对于整合各零散茶叶生产、销售点的作用一样,决策者们对“农民津贴”的导向作用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傅利常说:“对于农业结构调整,政府部门只能提供一些农技推广的项目和点子,但这是远远不够的。而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身边的‘带头人’,农民可以学得更快、更具体。”

  当两年一次的“农民津贴”评选在武义形成制度后,由此传递出来的新农村发展愿景,也就更加清晰。

  (童颖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