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从“繁荣带”升级到“经济区”
· 填补中国沿海经济带“空白”
· 远眺“环海峡经济圈”
· “十一五”规划中的国家战略
· 国家发展规划
· 解读“海峡西岸经济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国家发展规划
对台资展现“磁吸效应”
  “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一句话,明确提出了对台商发展的支持。

  至此,台商投资在经历了从隐蔽到公开、从沿海到内陆、从“小打小闹”到大型化集团化、从传统产业到创新产业的漫长过程之后,终于被正式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台商纷纷表示,作为一个政策利好,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必将对台商投资展现强大的“磁吸效应”。

  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陈建男说:“‘海峡西岸’被写入规划,会令许多台商到闽投资的热情越来越高。”

  与陈建男一样,不少台商都希望借此契机,使企业在大陆的发展得到一定提升。已在大陆休闲食品领域打出知名度的台湾旺旺集团,近日就宣布投资1亿元人民币,在陕西新增3条生产线。

  回顾台商投资祖国大陆20多年的历史,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说:“如果说台商投资大陆就像一滴水滴在纸上,那么这滴水正呈扇形逐渐向外蔓延,而吸引它向外蔓延的外力正是中国不断完善的经济规划蓝图。”

  从深圳特区到浦东开发,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从中部崛起到环渤海经济圈,台资企业的投资重点一路紧跟,搭乘着大陆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台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并且普遍进入收益期。

  目前,祖国大陆已批准台资项目6.6万多个,实际利用台资400多亿美元,在大陆投资的台商超过60万人。

  长期关注台商投资的徐博东将台商投资大陆的历程分为四波浪潮:第一波浪潮是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两岸坚冰初破,台商投资还是“小打小闹”,但却为后来的投资热潮埋下了火种;第二波浪潮是90年代初期,台商投资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第三波浪潮出现在9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澳门回归,两岸相继加入世贸组织,台商投资大陆的趋势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两岸经济依存度大幅提升。

  2005年,对于台商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也开启了台商投资的第四波浪潮。5月至7月,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主席先后来访,并同中共中央达成广泛共识,其中多项内容涉及两岸经贸。

  而最令台商欢欣鼓舞的,还是将“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写入“十一五”规划。已经在福州投资十多年的台福公司董事长庄福池说,规划的出台,激活了台商在大陆进一步发展的神经,作为台商投资的首选地,不少台企都有在大陆拓产的详细计划,谁都害怕丧失商机。

  创立于1973年的台湾知名食品企业百家珍酿造公司,最近决定在福建投资数千万元新建一个生产基地。公司总经理江桢樑说,目前公司在大陆的业务量正在迅猛增长,新基地将专门供应大陆市场需求。

  “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带给台湾经济发展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室副主任朱磊指出,“岛内经济并没有因为制造业的转移而出现所谓‘空心化’,而是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向高科技产业、创新产业的升级。”

  两岸经贸的加速融合,同文同种的血脉亲情,让广大台商在祖国大陆深深地扎下了自己的根基,而纳入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更将引领他们从大陆的全面开放和发展中获益,让这根基更深、更牢。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