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一版要闻
4  
PDF 版
·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 充分发挥浙大自主创新排头兵作用
· 奶奶,送您一本《文明出行小贴士》
· “忠诚卫士” 奉献第二故乡
· 海宁抓安全生产不手软
· 保持先进性 建设新农村
· “新和成”练就“点金术”
· 捡到14万元存单完璧归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和成”练就“点金术”
从小作坊跻身世界维生素E、A生产三甲
  本报讯 (记者 刘刚 周智敏 通讯员 梁柏清) 在国际维生素市场中,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价差悬殊,前者一公斤可卖1万元,后者仅仅100多元。但在新昌,一家名叫“新和成”的维生素生产企业,却从生产维生素A的副产物中提取出类胡萝卜素,上演了一出自主创新版的“点石成金”的好戏。

  世界维生素E、维生素A生产前三甲,年出口额上亿美元,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以中小企业板第一股亮相的“新和成”,如今在国内股民的眼中已不陌生。但回溯到1988年,“呱呱坠地”的“新和成”还只是一家只有7名员工、10万元借款的废酒精回收小作坊。

  “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新和成”的“点金术”就是自主创新。1989年,产值只有十几万元的“新和成”,筹集60万元“巨资”,开始研发当时国内还无法自主生产的抗生素原料“乙氧甲叉”。1991年开发成功后,企业产值猛增到1000多万元。

  靠创新掘到“第一桶金”后,1992年,“嗅到”国内外维生素E需求上升的商机,“新和成”又将创新目光锁定在生产维生素E必需的前道原料“主环”和“异植物醇”上。经过攻关,1994年,两种原料相继产业化,一举打破了由德国巴斯夫、瑞士罗氏等国际巨头垄断的局面,居高不下的原料进口成本从30万元/吨下降到10万元/吨以内,国产维生素E生产企业从此告别了“等米下锅”的被动,“新和成”也就此迈入亿元销售额企业行列。

  创新激情一经点燃,就一发不可收。围绕维生素生产原料的开发,“新和成”上“攻”下“伐”,一口气打通了维生素E、维生素A等从原料到制剂的产业链的全部环节。目前,“新和成”已经开发了10个国家级新产品、30多个省级新产品,还承担了国家高科技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

  更让竞争对手深感压力的是“新和成”产业链的清洁生产能力。公司副总经理、技术中心主任石程告诉我们,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废料的研发,“新合成”现已经开发出了β-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虾青素等诸多“钱”途远大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其中,β-胡萝卜素的销售额已超亿元。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持续的创新投入。多年来,“新和成”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一直超过5%。同时,除每年拿出数百万经费用于员工培训深造外,“新和成”还在股份分配上向科技人员倾斜。现在,“新和成”已经形成了由中央研究院、产品系列研究室和生产技术革新研究室组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具备了至少超前市场五年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