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今日关注
3  4  
PDF 版
· 2006年, 温州资金流向何方
· 破解资源瓶颈 温州民资抢先接住“橄榄枝”
· 温州民资的“国企猜想”
· 提升产业层次 国企要素资源最具吸引力
· “藤蔓经济”反哺温州 向外扩张为了更好发展
· 有别于短期投资 参与国企改革不是“炒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6年, 温州资金流向何方
  动向一:大企业谋求做精做强

  据温州市统计局的最新数字:2005年温州限额以上工业性投资12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近50%。上规模企业增加到5000多家,产值增长近1900亿元,增长率为22%。另外,从银行的短期贷款看,去年全市工业性贷款300多亿元,增长26%以上。熟谙民间借贷的人士透露,去年温州民间借贷发生额较上年同期明显上升,不少手头富裕的温州人将钱“存”进了企业。    

  温州市经贸委投资与规划处处长郑柳伟分析这种“回归现象”时认为,尽管这几年不少人尝试了多元化投资,但很多人的主要精力还在“老本行”。因为实业投资利润稳定,感觉踏实。

  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温州人第一次创业靠“前店后厂”的情况完全不同,现在温州企业家“热衷”的是怎么去做别人没做的、怎么打响品牌、怎么开发高科技产品。

  大企业谋求做精做强。兴乐集团主要生产电线电缆,但最近他们走了两步棋,一方面在全国布局,先后建立20家制造基地,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降低成本,扩大地盘。另一方面,对上下游产品进行拓展。

  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注重与科研院所联姻,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提高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去年,温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亿元,其中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6.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0.35%。技术改造经费支出19.5亿元,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9.2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1186件。还有不少企业通过与世界巨头合作提升品牌价值。    

  动向二:一些企业“走出去”发展

  从温州人投资的运行轨迹看,前些年主要投资范围在国内,先以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为主,之后向二三线城市拓展。目前,全国各地经商的温州人几乎覆盖了所有大中城市,人数达到175万余人,资产超亿元的近200家。

  近年来,温州对外经贸合作步伐加快。2005年温州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8.6亿美元,同比增长31.72%。“温州货”已进入191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显示,去年经温州市外经贸局审批设立的新增企业有107家。与往年相比,这些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投资。

  去年,温州境外企业投资总额与上年相比增幅达到了80%。现在,温州人带着资本和智慧“进军”国外就地发展。比如温州企业亨迪机械塑料有限公司,抓住商机,前往越南投资100万美元,把原来在温州萧江生产塑料编织袋的企业“整体迁出”,生产销售全部本土化,大大提高了企业利润。

  目前,温州人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越南、尼日利亚等地。他们搞投资,就像带着一袋麦种去找地。他们知道,先行一步就可能获得较高回报。    

  动向三:关注金融业推出的新产品

  随着国内各家银行间竞争加剧,金融品种层出不穷。手头资金“盈余”的温州人立即看到“商机”。2005年,除光大银行外,所有全国性内资银行齐集温州。截至去年12月末,温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2425.19亿元,新增369.02亿元,增幅为17.95%。同时,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和证券期货交易总额都比上年有较大上升。

  温州商业银行2003年第一次增资扩股时,20多家温州企业争相报名,去年这家银行进行第二次增资扩股,现在也已“名花有主”。温州的老板说,入股银行不仅仅是投资回报率稳定,还因为做银行股东对提高企业信誉很有作用。

  就连拿着闲散小钱的普通市民也要在金融上“小试牛刀”。去年初黄金价格还是每克114元多,到年底,就已上涨到每克134元多,而国际金价去年的涨幅已超过15%。在这波行情中,温州人当然不会放过机会。去年,农行温州市分行第一个推出个人黄金实物交易业务。一年下来,这家银行实物黄金的总交易量达到43.64千克,交易额为545.5万元,占全国农行系统总成交量的八分之一。

  由于温州人投资热情高涨,各家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推出一个就被“消化”一个。

  让“钱生钱”的强烈愿望,迫使温州人马不停蹄地寻找新的投资空间。反正,市场怎么变,温州人就怎么变,他们从不恋战。2006年,温州人还会靠着“嗅觉”赚钱去。(据《经济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