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政治与社会新闻
3  4  
PDF 版
· 雕塑家惊呼 不敢用铜材做城雕
· 能否修修这段路
· 网上“逃费大全”引起争议
· 地下水管爆 地上警报响
· 农村垃圾处理不出村
· 新型诈骗 盯上工业材料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3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个县的农村垃圾从村收集、乡镇中转到县(区)集中处理至少得投入四五千万元。欠发达地区的开化县缺少资金,政府集中民智,探索出了一种既环保又省钱的新模式——
农村垃圾处理不出村
本报记者 洪加祥 县报道组 齐忠伟 张国友
  〉〉〉村民热议

  垃圾再不能靠洪水冲了

  地处山区的开化县,地广人稀,村庄分散。这里农村处理生活垃圾一直沿用靠洪水自然冲走的习俗。

  桐村镇黄石村村民黄世才说,从祖辈到现在,家里和村路上的垃圾,经过清扫最后都倒进河里,靠发洪水时冲掉。去年没有发大水,垃圾堆在河边很不卫生。希望政府想个好办法把农村垃圾处理好。

  城关镇塔底村村民也反映,尽管村边没有河,他们处理垃圾不能靠洪水冲,但垃圾问题同样是村民热议的焦点。大家说,决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在村边乱倒垃圾,造成蚊蝇滋生,环境污染。

  〉〉〉政府决策

  垃圾要就地处理不出村

  根据广大农民的呼声和要求,开化县委、县政府提出将农村垃圾处理作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保护钱江源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于去年初派有关部门同志到衢江区参观考察。

  跟不少地方一样,衢江区采取的是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区)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带队考察的县委副书记肖渭根回来算了一笔账:开化有26个乡镇,按此模式,建垃圾中转站,购置垃圾车、运输车以及建垃圾箱等,要投入3000万元;每年用于449个村的垃圾收集的保洁费、运营费等需2000万元。这么大的开支,县财政以及村集体都难以承担。此外,农村垃圾中的医疗垃圾也较难处置。

  县政府组织农办、规建、环保、卫生、民政等部门对此进行深入调研。大家认为,既要解决好农村垃圾问题,又不能造成中心镇和城区的污染。去年10月,县领导听取民声,集中民智,最后形成决策:开化要通过“门前三包”、集中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等环节,就地处理垃圾。

  县里在黄石、牙田等5个村进行试点。截至今年1月,有110个村对垃圾进行了集中处理。

  〉〉〉农村见闻

  垃圾不出村环保又省钱

  2月21日,我们来到桐村镇黄石村,看到绿树掩映下的农家门前整洁,村路上也见不到一丁点垃圾。

  黄石村一位姓陈的妇女告诉我们,每户人家与村里都签订了“门前三包”协议,扫出来的垃圾必须倒进村里设置的垃圾箱。现在,村里也像城里一样干净了。

  冒着雨,村保洁员陈武松戴着斗笠,在村中花园打扫卫生。老陈说,他的任务是每天7时至中午将4条村路、12个垃圾箱、1个公共厕所打扫干净,将垃圾用手推车运到一公里外的村垃圾处理场。

  来到面积达一亩的村垃圾处理场,我们看到场内有5个箱式水泥建筑,地下有沼气池、污水池等,四周还种有绿树,低矮的围墙上,分别挂着操作程序和分拣员责任牌。此时,分拣员谢冬香将陈武松运来的垃圾进行分类,有机垃圾装进第一格大箱,要进行堆沤处理,沤成有机肥;可回收垃圾倒进第二格箱,集中后要卖给回收公司;纯垃圾倒进第三格箱、建筑垃圾倒进第四格,有毒有害垃圾放进封闭的第五格箱……戴着口罩,手拿钳子的谢冬香说,遇上有病死的畜禽垃圾,还必须就地深埋3米以下。

  村党支部书记王宝乐兴奋地说,去年10月,村里出资2万元、县政府补贴1万元,建起了垃圾处理场。现在,我们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让村民养成卫生习惯,门里门外垃圾时时扫,村庄环境大为改观,垃圾处理不出村确实既环保又省钱。

  那么,这种模式能省多少资金?副县长程育全算了一笔账:原先那种模式要投入3000万元,现在全县仅投入450万元就能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此外,本来财政每年还要拿出2000万元,用于垃圾运输以及支付保洁费用等,现在每年政府仅花100万元补助保洁员的工资。

  截至2月底,该县已在110个村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建起村垃圾处理场、垃圾箱,使这些村的垃圾全部在村里处理。

  据县农办副主任吴富林透露,根据统一规划,该县农村每百人要建一个垃圾箱,每千人要确定一名保洁员,在完成110个村的基础上,今年还要对110个村的垃圾处理问题进行解决,力争3年将全县449个村的垃圾问题全部解决在村里。

  (摄影:通讯员 张国友 本报记者 洪加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