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灯初上的宁波市镇海区,生活富裕起来的渔民后代们,早早地走进了装饰入时的卡拉OK厅,他们在这里欢歌笑语。然而,近来的日子里,年轻人的耳里,开始被一个古老的名称所填塞,他们仿佛突然发现,自己的祖辈们原来也有动人的弦律,这就是“澥浦船鼓”——曾经在渔民中盛行的一种民间文艺表演形式。
一张响当当的地方名片
我们来到镇海区澥浦镇的时候,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早已笼罩在澥浦大街上。镇老年协会里的老人们,在文化站干部的组织下,摆开架势,为即将来到的春节和元宵排练着他们的演出节目——澥浦船鼓。“丈丈丈台、丈丈丈丈台、丈丈丈丈丈丈丈台……”大鼓、小鼓、大旗锣、川钹、水钹,还有唢呐、笛子等响器、乐器浑然一体,气势磅礴。老人们扭着、跳着、乐着。“渔船”在他们身边的“浪涛”里起伏航行;“鱼”、“虾”在丰收的网兜内翻滚飞舞……大家看着、听着,便不由自主地打起节拍,摆动起自己的身体,将洋溢的激情张扬。寒冷的冬季一派春意盎然。
早在600多年前,澥浦镇是宁波一个著名的渔港。据宝庆《四明志》记载:澥浦即古所谓渤澥,俗讹为蟹浦。澥浦为龙山之南和镇海、慈溪、余姚之北“山南三北”的通衢隘口、军事要地和渔港商埠,史称“镇北重镇”。这个渔镇在清代市肆颇盛,热闹非凡。伴随着渔民出海和返航的渔事活动,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开始,源于渔民祭祀海神、庆祝丰收的澥浦船鼓逐渐流行,并一直受到附近渔民和普通群众的厚爱。后来,捕鱼作业南移,澥浦镇作为一个渔港的地位渐渐发生变化,很少有人再提及传统的澥浦船鼓了。年轻一代似乎更加远离了这个古老的民间表演形式。
2003年,镇海越剧团董万升调到区文化馆担任馆长。面临的第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组办每年一度的春节文化大巡游活动。文化馆将相关通知发往各乡镇、街道文化站和机关、工厂等单位后,就准备着“收网捕鱼”了。董万升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网,竟捕到了一条“大鱼”。澥浦镇文化站接到镇海区2004年春节文化大巡游的通知后,动了一番脑筋,决定要在大巡游活动中给区里的观众一个惊喜:用独一无二的澥浦船鼓展示澥浦镇百姓在新世纪里的精神风貌。
澥浦镇文化站如愿以偿地获得了成功。当自己的方队经过镇海区主要道路的时候,由几位老人表演的澥浦船鼓现敲现吹,引来了道路两旁观众的热烈掌声。人群中有一个人更是激动万分,这个人曾在越剧团里任司鼓一职,他就是董万升。
董万升说,他对2004年春节文化大巡游中的大部分节目没什么印象,有印象的就是这一群老人敲出来的鼓声。他立即找到澥浦镇文化站干部,记下了这个后来与他结成不解之缘的节目的名称——澥浦船鼓。文化站干部告诉董万升,澥浦船鼓行将失传,现在只有这几位老人还能表演。他们希望区文化馆帮助抢救和发掘。
一次及时有效的抢救活动
这年春节,董万升时常处于亢奋状态,他的大脑被一阵又一阵古老的鼓声占据着,春节一过,董万升就迫不及待地组织了文化馆的几位专业创作人员,并邀请了电视台记者,带上录音机和摄像机等现代装备赶到澥浦镇,寻访老渔民和老艺人。
镇老人协会负责人之一的费绍法从小受到澥浦船鼓的影响,一直希望重新听到那些尘封在内心深处的阵阵鼓点。费绍法建议老人们重拾澥浦船鼓,以此作为感谢社会的方式。但是,他们也仅仅只是曾经观赏过澥浦船鼓,谁会表演这个濒临失传的澥浦船鼓呢?
费绍法终于从乡邻那里得知,有两位年近90岁的老人数十年前操演过澥浦船鼓。当时,那两位老人已经行动不便了。于是,费绍法带了伴伙们上门讨教,两位老哥把自己记忆中的绝活全盘托出后不久,便先后辞世。费绍法告诉我们,现在能够表演澥浦船鼓的老人也只有十几人,这一民间表演形式能否传承,一直是当地老人心中的忧虑。
听说区文化馆准备抢救和发掘澥浦船鼓,澥浦镇的老人们积极性十分高涨。几位老人手舞足蹈,进行了现场表演,让区里来的人一睹当年澥浦船鼓的风采。虽然老人们表演时缺少服装道具,但是那种独特的韵律舞姿,已经让文化馆的专业人员看到了美好的前景,他们一方面对老人的座谈进行录音录像,一方面根据老人回忆加以整理,形成书面记录,理清了船鼓表演的基本特征。
一个溶进新元素的改良方案
董万升和他的同事们将自己脑中的各种知识全部调动起来,苦思冥想之后,拿出了一个发掘和改良澥浦船鼓的方案:在保留澥浦船鼓精华的基础上,赋予其新颖的时代元素。
根据“澥浦船鼓”的特定表演氛围,文化馆专业人员创作设置了号子,以“开船罗——”作为引子,之后按照“出海、作业、搏海、丰收、归航”等5个反映渔民打鱼作业全过程的章节进行表演。同时,又增加了笛子、大旗锣、川钹、水钹等器材,增加了演奏时的气势。经过提炼和再创作后的澥浦船鼓,不仅仍然保留了适合于在渔港空旷场地表演的个性,而且具备了上舞台演出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区文化馆与澥浦镇文化站联合招募了10余名有一定表演基础的中、老年人,组成了一支业余表演队加以培训。文化馆从有限的资金中抽出1万多元购置了部分响器、乐器,组织专业人员对“澥浦船鼓”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为演员制作了“鱼”味颇浓的鲜艳服装。数月之后,当澥浦船鼓这个几近失传的文艺表演形式再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立即显示出勃勃的生机,成为表现浙东沿海民俗风貌的文化品牌。
澥浦船鼓是一种以打击乐加古曲牌调形式进行演奏的民间表演。今年67岁的老渔民胡海申,小时候特别爱往热闹的地方闯,每当长辈出海捕鱼和丰收而归之际,他都要去海滩上观看表演,只是那时候他并不知道“澥浦船鼓”这个名词。但是,船鼓铿锵有力的节奏却一直在胡海申幼小的记忆中萦绕。对胡海申老人来说,澥浦船鼓早已耳熟能详,他的手痒了几十年。所以他进入表演队是水到渠成的事。现在,胡海申是表演队的鼓手,承担着传播船鼓独特韵味的重要作用。
一朵民俗文化的奇葩
熟悉渔民生活的人都知道,旧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渔民出海打鱼特别忌讳妇女,所以妇女参加船鼓表演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沧海桑田,万象更新。如今的澥浦船鼓表演队里,女性占了三分之一的阵容,她们在新时代的新节奏中挺起胸膛,扬眉吐气,让人耳目一新。
今年58岁的渔民妇女项惠珍就是其中的一员,她现在是澥浦船鼓表演队里的一名前杠演员。别看项惠珍年近六旬,一上“船”竟像大姑娘似的不知疲倦。她用类似秧歌舞的步子为我们演示杠手的程式,不时地用夸张的动作即兴发挥。一种新时期渔民妇女积极向上的乐观形象,就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项惠珍告诉我们,她第一次参加排练的时候,累得汗水直流。因为最初的旱船是用木板制作的,分量相当沉重。后来,区文化馆的同志从表演效果上考虑,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将大板换成了布匹,分量一下子减轻了许多。
不过,让项惠珍等渔民妇女感受到的不仅仅只是体力的轻松,更是精神上的享受。无论是澥浦镇还是镇海区的观众,第一次见到有女性参与船鼓表演时,无不发出惊喜的赞叹。澥浦船鼓表演队在宁波表演时,一些来自渔乡的老渔民特地赶来观看,他们感慨万千地说:今天的船鼓更响亮了!近年来,经过镇海区文化馆的努力工作,澥浦船鼓已成为当地一张靓丽的地方名片。逢年过节或是喜庆之事,都会有船鼓表演队的身影,表演队使用的紫竹调、马灯调、孟姜女调和将军令,已成为人们嘴边经常哼唱的时尚曲调。不少原先只知道流行歌曲的年轻人从澥浦船鼓中领略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的风采,他们不仅喜欢欣赏祖传下来的这门艺术,而且跃跃欲试,开始随着船鼓的节奏自然地舞动开来。2005年6月,由浙江省体育局主办的浙东片海洋特色体育项目展示竞赛活动在舟山普陀举行,澥浦船鼓表演队在这里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丈冬冬冬、丈冬冬冬冬、冬丈冬冬冬……”伴随着欢快的曲调,澥浦船鼓又一次在我们耳边响起。2006年春节和元宵,演出队又将正式敲响时代的新节奏,浙东沿海渔民古老的文艺表演形式,正以其崭新的活力,成为我省民俗文化的又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