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乡恋》
在遥远的1983年春节,第一届春节晚会悄悄亮相了。由于春节晚会当时还是随兴设置的节目,中央台也没什么专门的主持人,所以第一次启用的主持人皆为“外行”。说相声的马季、姜昆,演哑剧的王景愚和演电影的刘晓庆成了首次春节晚会的“当家”。
李谷一是春节晚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演唱的曲目是《乡恋》。据说当时使用的还是一位工作人员临时骑车回家取来的录音带。
1984年:经典最多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陈佩斯被朱时茂折磨得一碗接一碗地吃面条。以后的十几届春节晚会,受益最大的就是这些小品演员,春节晚会让他们真的尝到了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的滋味。演小品比演电影、电视容易出名的现实耐人寻味。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丹丹,人们记住了她是一个优秀的小品演员,忽略了她还是一个优秀的演员。
身着中山装,戴着眼镜,貌不惊人的张明敏一张口,深情凝重而又不失铿锵有力的歌声立刻风靡了中国。《我的中国心》不仅唤起了观众的爱国热情,更让全世界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不少。刚刚开放的内地观众这才了解到原来港台歌曲也不光是“靡靡之音”。当时只是业余歌手的张明敏一下子成为国人心目中颇有地位的巨星。他也是春节晚会首次邀请的香港地区歌手。
春节晚会的主题是“团圆”,人们都十分珍惜美好的夜晚,所以从1984年起由乔羽作词、王酩作曲的《难忘今宵》就理所当然地成了春节晚会的固定结束曲,只是版本不停地变化,有时是李谷一独唱,有时是童声齐唱,有时是大合唱,虽然经常被淹没在窗外隆隆的鞭炮声中,但仍是晚会中的经典。
1985年:《十五的月亮》
董文华和柳培德演唱的《十五的月亮》是那一年不多的亮点之一。
1986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蒋大为的歌声曾经感动不止一代人,晚会上他演唱了名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经晚会的传播,在全国传唱一时。
1987年:《冬天里的一把火》
那一年最火的是费翔,这个有着一半中国血统的高大歌手唱着《故乡的云》和《冬天里的一把火》出尽风头,随后他的歌声风靡多年,至今还拥有坚实的歌迷基础,其劲歌劲舞成为日后众多歌手效仿的标准样板。当时还没有所谓的包装、宣传,前期的毫不炒作导致了他闪亮登场后的极度走红,轰动效应盛极一时。据说当时费翔在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的专辑压根儿无人问津,晚会后竟狂销160万盘。那时商店门口常常可以见到大字广告:“费翔到货”或“费翔无货”。
1988年:《思念》
光艳照人、身材高挑的毛阿敏随着乐曲节奏款款向观众走来,深情和甜美的歌声像蝴蝶一样飞舞在观众身边。那时是她最有风采、最明艳的时刻。
1989年:《爱的奉献》
韦唯一曲《爱的奉献》,脍炙人口,至今流传。其实《爱的奉献》并不是在春节晚会上演唱的,而是当年春节前的一台节目中,韦唯唱给一位身患重病的女青年。那充满情感的歌声让不少在场观众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春节晚会上,安慰的对象变成了聂卫平姐姐家的小保姆。虽然歌中插播的小保姆啜泣的镜头明显带有导演的印迹,但这首歌还是最煽情的歌曲,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1991年:《超生游击队》
假冒伪劣的胶水不该粘时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人粘在了一起,该粘时却又让黄宏失望,构思巧妙。自《超生游击队》让观众笑破了肚皮之后,在一段时间里,黄宏和宋丹丹的名字也像用胶水粘在了一起。
1993年:《涛声依旧》
广州歌手毛宁用一首《涛声依旧》从中央台走向全国,红遍大江南北。这条出名之路后来被广东歌手们学会。他们发现只有在北京唱红了、上了春节晚会才算真红,于是引发了广东歌手北上的潮流。
1994年:《打扑克》
黄宏和侯跃文在火车站等车、没什么娱乐来消磨时光的时候,想出了用名片来打扑克,于是,处长管科长、局长管处长、“小蜜”通杀的笑料一个接一个,把商品经济大潮中的可笑之人之事全拉出来遛了一圈,让观众真正地笑了一次。黄宏、侯跃文表演的小品《打扑克》直面生活、针砭时弊,实属小品中难得的上乘之作,让人感觉到了小品不小。
1998年:《相约1998》
晚会上的歌曲年年都有,一般都是唱过就忘,《相约1998》是个例外。除了旋律动听外,还要归功于王菲、那英两位“大姐”级歌手的支撑。刘欢在晚会上演唱了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受欢迎自然无可争议,不过好像跟春节晚会没什么关系。
1999年:《常回家看看》
在这之前大概谁也想不到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很一般的《常回家看看》,会在晚会后被传唱了一年。其实,歌声已经不再重要,“常回家看看”唱的是一种回归的概念。
2001年:《卖拐》
赵本山不仅卖了拐,还向全国推销了一个东北词“忽悠”。
2005年:《千手观音》
亿万观众由此记住了一个创造了至纯至美的团队——他们共有21人,12女9男,全都身在无声的世界。而那个领舞女孩邰丽华的优美舞姿和娴静神情同样令人难忘,她被舆论亲切地称为“观音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