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三载编纂完成,共16卷920万字,一套厚重的《夏衍全集》凝结着所有编委和工作人员的心血。这是家乡人民献给夏公的心香一瓣,也是浙江送给中国文坛的一份厚礼,它将让夏衍的文艺成就和忧国忧民的精神流传于后世。
全面再现真实的夏衍
2002年下半年,我省决定编纂出版《夏衍全集》,这个工程被列为国家和浙江省“十五”出版重点规划项目。
要全面展现夏衍一生的文艺成就,工作量无疑是巨大的,全力以赴搜集资料,让全集尽可能完整,这是所有编委和工作人员的一致目标。
浙江文艺出版社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夏衍的家乡杭州发出了征集书信的启事。夏衍生前的亲友也被列入重点名单,出版社共向100多人发出了征集信。
好消息很快传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提供了5封夏衍的信件。编委之一、原夏衍秘书李子云共提供信件80余封。这些信件包含了很多夏衍对时事的关注以及对文艺、美学等方面的精辟见解,具有重要的价值。
浙江大学教授陈坚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夏衍,这次他和戏剧理论家刘厚生担纲戏剧剧本、戏剧评论和译著部分的编纂任务。为寻找夏衍散落的作品,陈坚不分寒暑多次进出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不懈搜寻,先后发现了《科学与政治》、《剧作上的几个问题》等夏衍的一些重要理论文章。
《作剧偶谈》是夏衍1940年在广西的一篇演讲稿,系统地阐述了戏剧的创作问题,1943年被收入《阳光》一书。可这篇演讲稿一直为历史尘封,但这次刘厚生在重庆的一家图书馆意外发现了它。此外,合作剧本《保卫卢沟桥》、《黄花岗》,电影剧本《大地之花》、《女大当嫁》等被岁月湮没多年的作品,在编委们的努力下也得以重见天日。一大批作品、书信的发现,不仅充实了全集的内容,更为研究夏衍创作成就及其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传递文化是一种责任
编好《夏衍全集》,这对所有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夏衍在创作上是个多面手,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同时他一生忧国忧民,积极为国家和人民鼓与呼。因此,11位编委都觉得让夏衍的成就和精神流传后世对自己来说责无旁贷。
著名作家袁鹰60年前就结识了夏衍,此后一直得到他的帮助和教诲。夏衍虽是大家,却平易近人。因此袁鹰一直把夏衍作为父辈看待。这次编纂《夏衍全集》,他以八旬高龄全力以赴。“对我来说,这是还一笔感情的债。”他动情地对记者说。由于负责新闻时评的编纂任务,袁鹰和资深老编辑姜德明一起花费了大量时间查阅旧报纸,寻找夏衍散见于旧报上的作品,人们现在见到的新闻时评上下卷,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结集出版,这和两位老人兢兢业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中国文联主席、《夏衍全集》主编周巍峙认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是一种责任。因此,他与著名作家王蒙一起对《夏衍全集》的框架、收录的标准、编注的原则乃至序言都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全集的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