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平线”探测计划是人类对太阳系最遥远的第三个区域———冥王星及其柯伊伯带的首次探索。天文学家相信,这片人类从未涉足的处女地,一定埋藏了许多太阳系早期发展以及人类未来需要的重要信息。
正如美国“新地平线”号对外联络办公室负责人康尼所说,“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行星中面目最模糊的一颗,也是航天器从未涉足过的死角。在各种天文书刊中给出的行星参数表上,冥王星这一栏留下的空白最多,即使被列出的数据,有不少也被打上问号,表示不准确。”
冥王星是太阳系的第九颗行星,是离太阳最远的行星,也是最小的行星,它甚至比月亮还小。
冥王星上有很多东西,如表面的甲烷和内部蕴藏的冰等,这都让科学家既兴奋又疑惑。
冥王星既不是像火星那样的类地行星,也不是像土星那样的类木行星,而是第三种类型的行星,称为冰矮星。冥王星有固体表面,但大部分是冰冻物质,如冰冻的水、二氧化碳、分子氮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是否意味着有生命存在?
根据现有知识,尽管冥王星的密度、形状和地表组成与海王星最大的卫星———海卫一很相似,但是在冥王星或者是它外围的柯伊伯带天体上却没有剧烈的火山活动,这是真是假?
还有,地球以外的其他天体会不会也下雪?冥王星表面的大气层密度比地球低将近3万倍,主要由氮气、一氧化碳和甲烷组成。1989年,冥王星运行到了它的近日点。当它转过近日点向远离太阳的方向运行时,绝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表面的温度会因此下降,表面的气体会凝结成雪。但这仅仅是推测,科学家们还没有亲眼看到过。
这些问题说明,人类的天文学理论知识还相当有限,有些甚至可能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人类需要对冥王星进行近距离探测,了解其表面特征。
按计划,“新地平线”号将在2015年至2017年抵达冥王星。在飞越冥王星期间,“新地平线”号携带的仪器将获得25米分辨率的图像,1.6公里分辨率的4色全球白天图片,7公里分辨率的超光谱近红外全球图像和对选择区域0.6公里分辨率的图像,还可获得大气层的特征。
在飞越冥王星后,“新地平线”号将奔向冥王星外围的柯伊伯带,那里是一个美丽的巨大冰冻天体的仓库。
目前对柯伊伯带天体的观测都是利用地面或太空中的望远镜进行的,这次近距离探测将为探索太阳系外层的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线索。
很多天文学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模拟过冥王星柯伊伯带的形成过程,结果发现,这些形成于50亿年前的天体起初的质量应该是现在的100倍,也就是说,当初的冥王星外围曾经有过体积庞大的固态物质,这些物质足以形成与天王星或海王星大小相近的行星。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它们最终分崩离析了呢?它们与天王星或海王星有没有“血缘关系”呢?
而且,由于柯伊伯带的遥远,科学家只能粗略地估算天体的大小,根本无法了解其表面特征。柯伊伯带到底有多少天体?这些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彗星还是小行星?最大的天体有多大?柯伊伯带的边界在哪儿?这些问题都让人着迷。
根据计划,“新地平线”号将在2016年以后,对柯伊伯带里的多个直径为50至100公里的目标进行类似对冥王星所做的探测,时间将持续5至10年。
因此,在美国宇航局项目负责人艾伦·斯特恩看来,“此次抵达冥王星,感觉会像走进糖果店的小孩子一般兴奋。因为,冥王星、它的卫星以及太阳系中的这一区域,存在如此多的谜团。”